您的位置:萧山网 > 厕所革命—2018第十届全国网路媒体萧山行 > 相关报道 > 正文

群策群力 把“厕所革命”一抓到底

更新时间:2018年12月11日 20:17    内容来源:萧山网   

  在城区,一座座景点式、智能化的公厕让人眼前一亮;在农村,各具特色、乡土气息浓郁的公厕焕然一新,经过半年多时间改建,萧山的不少公厕告别了“脏乱差”,迎来了“洁美靓”。

  公厕的后续管理如何跟上?是不是都要建造“高大上”公厕?公厕的细节如何体现国际化……随着我区“厕所革命”深入推进,不少人大代表又将目光聚焦到公厕改建的新问题上。

  朱小燕是河上镇的镇人大代表,也是朱家村的村主任。就在不久前,朱家村改建的一个公厕以全新面貌走进了村民视野——白墙黛瓦拱门,配上精致的小品点缀,和周边环境自然地融为一体。“村里原先的公厕已经建造了20多年了,设施早就跟不上时代了,且由于没有截污纳管,臭气也是难免的,村民们时常有抱怨。”朱小燕说,今年村里投入资金对厕所进行了改造,环境好了,设备新了,同时因为进行了截污纳管,也更加环保了,村民们都夸村里改得好。

  公厕迎来了“新生”,但随之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一开始,我们也在公厕里投放卫生纸,但每次没多久,卫生纸就不见了。”朱小燕建议,在对公厕改建的同时,也要进一步加强市民素质教育,提升百姓的文明如厕意识。她也坦言,由于南部村级经济普遍落后,后续管理维护费用对一个村庄来说是不小的压力。“希望政府能够进一步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对村级公厕长效管理的补助力度。”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在参与监督的过程中,欣喜地看到了我区公厕的改变。”区人大代表金建英说。她认为,萧山在当前厕所建设上应把握好几层关系:一是“前”与“后”的关系,前期要简化审批环节,后续要加强管理,在队伍、制度、经费上要探索好的方法途径;二是“点”与“面”的关系,按照合理、便捷的原则布好点,并不断扩大星级厕所覆盖面;三是“硬”与“软”的关系,不仅要在硬件上投入力度,完善衣服挂钩、厕纸供应等细节,也要开展一些活动,增强群众的公共卫生意识。

  “今年要改建700余座农村公厕,时间紧任务重,推进起来确实有不少困难。”区人大代表沈德法表示,农村公厕应改造为主,不应和城区媲美追求“高大上”,要因地制宜,根据各村实际出发,以小投入改建,做到干净、无臭味即可。区人大代表黄路加则建议,在改建公厕的同时,绿化、标识标牌也要跟上,且对标识标牌进行全区统一,并根据国际化城区打造的需要,进行中英文双语标识。

  区人大常委会在视察我区公厕建管工作中也提出,要避免“运动”的模式,避免追求“高大洋”,避免建而不管,要因循推进,注重实用,强化后续管理,把这项民生实事办好办实。



作者:  编辑:杜科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