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2018年度党委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专题 > 镇街篇 > 正文

以文化振兴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更新时间:2018年12月25日 16:9    内容来源: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是破解乡村振兴重点难点问题的重要举措。就目前而言,美丽乡村建设正在不少乡村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如何通过各地特有的文化元素,让乡村不仅“美丽”,而且“独树一帜”,真正实现乡村的振兴,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其作用不可小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将激发美丽乡村发展新活力,开启美丽乡村建设新征程。近年来,浦阳镇坚持统筹协调,分类指导,全面实施农村品质提升行动,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向高水平全域化迈进,为新时代美丽浦阳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乡村是中华传统文化生长的家园。乡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柢,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的母版,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树立乡土自信不仅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必要前提。乡土自信不是盲目自信,而是源于乡土的文化自觉、自醒,基于对乡土文化价值的深刻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可以理解为要传承好传统文化,吸收好外来文化,创造好新的文化。

  在打造美丽乡村的过程中,我们要深入挖掘和打造每个村庄的特色和亮点,讲好感染人、打动人、吸引人的小村故事,让浦阳的美丽乡村在众多村庄中脱颖而出、走向未来。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要盘点历史“宝贝”,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严守生态、文化等底线。既要注重延续美丽乡村的自然环境和格局肌理,又要注重历史风貌和特色文化的保护;既要抓好老街、老宅的保护,又要捡起古树、古桥等历史文化碎片(例如径游老街,为了让整治行动留住“乡音”、传递“乡情”,可以通过“保留+移植+发掘”等手法,我们要保留好老街上的老建筑、老民房,也要将与秦始皇有关的“槿头”一词的传说进行深入发掘,用一条老街说完整一个传说故事,同时也可以将径游老街面馆以“深夜食堂”的概念进行推广,移植一些代表浦阳特色的小店进行集聚经营,为老街注入新的生命内涵,展现出小镇古街丰富而独特的韵味。)还有浦一村李晋孚法官故居等,浦一村有800多年历史,村内明清老宅较多,特别是民国时期“华东三省一市”法官李晋孚老宅保存完好,具有较大历史价值),(临江村宝寿禅寺的四颗千年古树、桃源村树蓬王自然村村口几百年树龄的大樟树,径游老街的万安桥);既要加强对名人故事、民间传说(例如灵山村谢百三,原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我国著名的金融证券专家,江西俞村俞斌祺——中国乒乓球及游泳运动的开创者、俞氏中文打字机创始人;灵山寺郭母峰、安山村曹娥庙及江南村霞腾阁的传说等)的挖掘整理,又要做好翻九楼、范制葫芦、麻编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坚持守正出新。创新商业模式、技术手段、传播方式,推动小城镇特有的文化基因和文化符号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人们可触摸、可感知的生动体验。文化传承到一定时候,是与美学相关并体现一定文化水准的。为此在这方面,我认为引进社会或者高等院校一些经验丰富的文化创意团队共同进行开发,由他们挖掘各村的特色文化,提炼符合新时代特征的文化内涵,同时结合自身专业特长,为美丽乡村的发展定位、整体布局、文化传承等提供意见和设计。

  二、要提炼“浦阳符号”,处理好塑形与铸魂的关系。

  如果说村容村貌是面子,那么文化特色便是底子,如何打破“千村一面”,让乡村振兴更富有地域特色,规划设计自然是龙头。

  因地制宜是基本手段。“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乡村文化因其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历史渊源的不同而千差万别、各具特色,全国如此,一个省甚至一个市县也是如此。应科学把握各地差异和特点,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坚持精准施策、分类推进,不搞“一刀切”,不搞统一模式。在发挥好总体规划引领作用的同时,还要不断优化专项规划,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各项规划中充分融入了浦阳本土文化元素,努力抓好塑形与铸魂的关系。

  要注重提炼精选一批凸显文化特色的经典性元素和标志性符号。通过统一的制定,把标志性的桃花、梨花图案、以浦阳江为代表的水文化元素等融入其中,通过这些个性化元素的融入来不断提升“美丽浦阳”的“颜值”,唱响“桃花源”和“水文化”品牌。我们在考察枫桥的小城镇综合整治成果中发现,他们的主要公路沿线立面的巨型水墨画让人频频回首,以桃文化为主,配上小桥流水人家,体现出当地独特的人文风貌。并且凤桥在指路牌、门牌、以及垃圾箱等细节处都印上了专属的“印记”,给人留下很深印象,也使小镇更富有专属的文化特色,而这样的小巧思在我们浦阳的小城镇改造中也已经加入进去,像是结合桃花和浦阳江元素的镇徽设计和应用,背街小巷的墙绘,如浦阳八景图等,都充分体现了当地的文化元素。所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同样需要加以体现和应用。

  要继续做好做精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系列品牌活动。积极探索把特色文化、传统民俗融入活动,发动村民、游客的共同参与,塑造丰富的乡土文化内涵。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乡村旅游大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争先前往的旅游地,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我们之前成功举办的梨花节、浦阳江畔毅行等,特别是梨花节系列活动的诗文朗诵和梨花节征文,既发动了更多的人跟我们一起来关注、挖掘浦阳的本土文化,更把浦阳特色文化进行宣传与推广,取得了广泛的影响,并入选了农业农村部“中国农民丰收节”100个乡村文化活动,为杭州地区唯一入选的活动。活动的成功举办,更加是我们坚定,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必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与乡土文化自信贯通起来,以乡土文化自信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三、要加强文化创新,处理好环境整治与素质提升的关系。

  美丽乡村的精彩历史是人创造的,小村落的现实环境问题是人造成的,未来解决这些问题最终也要靠提高人的素质。抓乡村振兴的过程也是提升村民文明素养的过程。不可否认,乡土文化中有一些糟粕的成分,个别地方存有封建迷信活动。但乡土文化绝不等同于落后、愚昧、保守,不能一概否定,其主体价值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着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要坚持把辩证取舍作为基本方法贯穿于乡村文化振兴实践中,旗帜鲜明地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积极支持和引导村民维护公序良俗、崇尚义德勤俭。

  为此要引导村民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全面提升文明素质和文明程度,让每个人都参与到乡村振兴的行动中来。可以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先充分发动起一批党员先锋和志愿者,起到示范表率作用。

  充分发挥党建“红色引擎”作用。通过创新党建品牌载体,用好党员积分制和党员联户制等创新制度,形成基层党组织牵头、一线党员带动、群众积极响应的良好局面。例如我们灵山村已经在开展的党员积分制和党员示范户等党建制度,很好地带动了一批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率先发挥出表率作用。

  充分发动志愿者“红马甲”的力量。在学校、集镇人流密集处开展文明劝导、垃圾分类、卫生保洁监督等公益活动,进一步提高活动的影响力,提升村民的参与度。持续开展“垃圾不落地、出行讲秩序、办酒不铺张、邻里讲和睦”为主题的小城镇文明行动。倡导移风易俗,涵育文明乡风,也可以组织策划 “小手拉大手”、“最美评选”、“晒家风亮家训”等不同系列活动,营造全镇“文明素质提升”氛围。

  独特的文化魅力是一个村落长期发展的无形资产,是一个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美丽乡村真正的价值品牌和灵魂所在。在乡村振兴的建设和发展进程中,只有充分挖掘各村自身的历史文化内涵、着力塑造鲜明的村落文化,才能拥有持久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并最终实现美丽乡村的繁荣与振兴!



作者:  编辑:杜科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