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是全党与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详细]
您的位置:萧山网 > 勇立潮头奔竞萧山 > 幸福萧山 > 正文

今夏高温“大考” 他们交上让市民满意“答卷”

更新时间:2017年9月7日 8:43    内容来源:   

今夏高温“大考” 他们交上让市民满意“答卷”今夏高温“大考” 他们交上让市民满意“答卷”

 

  枫叶渐红夜渐凉,暑气前脚走秋意后脚到,“折磨”了我们大半个夏天的高温总算退去,“秋老虎”偶尔发威也不足畏。回望刚刚过去的高温“大考”,有很多头顶烈日默默奉献的劳动者让人敬佩,而其中这样一群人尤其值得点赞,他们就是区市政园林管理处的一线工作人员,经受住“烤验”,保障城市公共设施正常运作,抗旱保绿留住阴凉,为建设一流城区做出了贡献,交出了一份让市民满意的答卷。

  市政养护:不惧烈日骄阳 保障城市公共设施正常运转

  自进入7月以来,室外温度持续攀高,高温天气也为市政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挑战:盛夏酷暑,电缆负载高,路灯频频 “爆灯”,线路短路情况不断;道路养护工作人员每日例常道路巡查,高温奔走之下不少人中暑;高温天气也为市政工作带来热力满满的助力:在日常的道路养护、修补工作中,铺沥青正是夏季高温最适宜,阳光越烈,沥青越服帖。

  高温酷暑,区市政所迎难而上,该所负责人马俊介绍,针对路灯“爆灯”情况,他们专门组织了2支专项巡查队伍,部署车辆和电工对城市各道路的路灯,夜间进行不间断巡查、修复;针对高温天气室外工作人员轮番中暑情况,除向工作人员发放防暑药物外,还积极调整工作时间,尽量避开中午时段。尽管条件艰苦,一线工作人员丝毫不放松,正午时分顶着暑热铺设沥青道路,巡逻车开在路上,发现道路破损、下沉,人行道方块破损,窨井盖破损缺失,第一时间组织人员修复,以免影响居民出行。

  高天河:一双胶鞋踩出崭新柏油路

  下午一点半,正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国泰宾馆门口萧绍路与通惠路交叉口路段,高天河开着摊土机缓缓地压上指定路面。“天气越热沥青铺得越好。”车后头的车斗慢慢将170℃的沥青倾倒下来。这段路面曾由路旁花坛挪移,基础并不扎实,如今已出现明显的沉降痕迹。一大早,市政养护工人便开着车对路面进行铣刨,最关键的铺沥青环节却要等到中午时分实施。

  高天河和同事们都穿着普通的胶鞋,薄薄的鞋底下高温不断传递上来。“我刚来的时候脚上经常被烫起泡,顶着大太阳铺路,也中过暑。”1995年,27岁的高天河从家乡江苏淮安来到萧山,在这里成家立业,最初的一份道路养护工人的工作,一直干到现在。如今已有22年从业经验的高天河,工作起来驾轻就熟,与同事搭配默契。“做这个工作,最重要是注意安全。”气温居高不下,他每天早上出门前先喝一瓶藿香正气水防暑,随身带上防暑药物,茶杯里灌上淡盐水。

  高温天气,大多数室外工种调整了工作时间,避开正午时段。道路养护工人因其特殊性,却避无可避,必须抓住每天最热的时候修补道路。猛烈的阳光直射到路面上,新铺下去的沥青滋滋作响,烟尘和热气升腾,高天河和同事们在新铺的沥青路上汗流浃背,厚厚的工作服被汗水浸湿又蒸干,蒸干了又浸湿,背上结出了大片白白的盐晶。“我们每天至少喝5公斤水。”道路养护工作人员的脸庞都被晒得黝黑,他们带着超大号的饮水杯,有的装的是茶水,有的装的是盐水。

  夏天是道路养护最好的季节,高天河说起道路破损、沉降的原因头头是道:“有的是因为路面基础打得不好,时间长了路段就会发生严重沉降;有的是因为车负载通过,500多吨的车子碾过去把路面压坏了。”为此,他们每天在路面上巡逻,一旦发现路面出现破损,立即停下来修复,高天河的夏天是马不停蹄地“在路上”。

  朱锦发:一双手摸出萧山窨井“活地图”

  七月的骄阳灼烧大地,行道树上的知了都“偃旗息鼓”,路上车辆寥寥无几,一旁却有一支橙红色的队伍十分打眼,他们是区市政所下水道养护工人,正在2标雨水井清淤现场。

  记者见到工程现场负责人朱锦发师傅的时候,他正与工人们合力搬起一个井盖,晒得通红的脸庞上汗如雨下。朱师傅今年已经64岁了,仍然工作在市政设施养护第一线,前几天刚刚送走老父亲的他没有休息,高温天气道路突发事件增多,市政养护工人需要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处理问题。

  “前几天南秀路177号绿化带就有情况,老房子拆迁要打围墙抹沙灰,到道路上移开窨井盖吊地下水,结果忘记放回去,我们巡查队伍一看到就立马上报,紧接着维修人员迅速赶过来。”他感叹道,自己的工作就是“要避免所有失误”。

  谈起自己的工作,朱师傅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他拿出随身携带的工作日志,上面详细地标出每周下水道养护的计划表,分人分地点分内容井井有条,还有完成工作内容记录、施工信息反馈等等,配上现场照片,清晰明了。

  “现在新路越来越多,检查的窨井也越来越多,我们的管理也要跟上去,要给它们都配上‘身份证’。”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朱师傅始终活跃在现场。一起工作的同事们都称他是萧山的“活地图”。“从03省道到这里的第一个桥,距离几百米有一个出水口?再过几百米有一个窨井?这个都要了解。井盖的厚度也有差异,因路面的实际情况不同而异,我来修的时候就能记得这个路口要用的是几公分的井盖。”工作中思路清晰、认真负责,回了家他仍然惦念着工作,“晚上吃完饭我一个本子一支笔一辆自行车又去外面了,把萧山的井盖都认一遍。”几十年工作下来,朱师傅的足迹早已遍布萧山,年岁增长,工作热情却一如既往。

  “老朱修出来的井盖都是免检产品!”旁边的工人们笑嘻嘻地举起大拇指。朱师傅将他们视作自己的兄弟:“只有当成亲人一样,我们的队伍才会团结,工作也会更加尽心去做。这份工作还是靠着一颗良心!”

  园林养护:通宵达旦 做好城市景观绿化养护

  区园林养护所承担着萧山城区400多万平方米的绿化养护,包括西山和北干山。持续高温和干旱之下,山林草木干燥,极易出现消防隐患,城区绿化经烈日暴晒,枝干枯萎的不在少数,景观效果大打折扣。面对这种情况,区园林养护所的担子着实不轻,为应对高温“挑衅”,西山、北干山的专管员和山林养护工人们每天“以山为家”,在每天一次消防、山体设施检查后,晚间通宵达旦对山林进行浇水养护。

  区园林养护所工作人介绍,全所人员出动,自7月1日起在城区正式启动抗旱保绿行动。每晚8点,园林养护所及下属养护单位还出动160人、34辆洒水车,准时准点出现在全区各条道路上,为路边的绿植送去一片清凉的水花。每天的绿化养护工作一直持续到凌晨,抗旱保绿行动一直持续到8月底才结束。

  楼萧牡:“以山为家”,累了在山顶亭子里睡一觉

  平日里游人交织的北干山,夏日里却游客稀少,每天都能见到的是穿梭在葱绿树影中的几抹鲜艳的橙红色,这是山林养护工人在进行日常巡查,持续高温使得他们每天的检查频率逐渐提高,“抗旱保绿”,与炙热的太阳做着斗争。

  在北干山半山腰的山林专管员驻所内,山林养护员楼萧牡刚刚结束一轮巡查,正坐在椅子上大口灌水。他和同事们已经一周没有休息了,白天要维护山体设施,山道、建筑等等都要一一照料到,还要做好卫生保洁工作;晚上又要继续“抗旱保绿”的消防工作,光是给山浇水就能从晚上十二点浇到凌晨两点,植物的生长习惯使得这个工作只能在夜间进行,水得从山下打到山上,再从山上分一条条山道再浇到山下。累了就在山间的亭子里睡一觉,家里有事就只能回去看一趟。本来所里给定的“早七晚五”这几天变成了“忘记什么时候下班”。一支山林养护队伍二十多个人,每人每天保证十五个小时以上的不间断巡查维护。

  在成为山林养护员之前,楼师傅曾经是一名部队消防官兵,他笑称自己“一辈子只吃消防饭”。每天在山林里行走,普通人得走四个小时的山路,他两个多小时就能走下来。自己走还不够,碰上休息的日子,他还会拉着老婆孩子上山看看。“我们以山为家,都是为了大家的安全。”楼师傅说。

  小屋外同行的伙伴们又在招呼楼师傅出去巡查,他们的手里都揽着一个足有2.5升盛满茶水的大可乐瓶。“就这个我们一天得喝好几瓶,十公斤水要下肚的。”谈到防暑措施,楼师傅指指自己的口袋表示人人都“仁丹”在手。大家都克服困难,直面压力,自觉地对待工作,“既然干这行,就要爱这行。”应着同事的招呼,楼师傅走出小屋,橙红色的身影渐隐在郁郁葱葱的林木间。

  宋伟平:夜深人静,“布云施雨”

  “下雨啦!下雨啦!”傍晚时分,暑热未散的市心路上飘起阵阵清凉的雨丝,路旁暴晒后灰头土脸的常青树、迎春藤在阵阵清凉水花的浇灌下,精神为之一振,枝叶重新舒展开来。“活过来了,活过来了……”感叹声在绿植间此起彼伏,这样准时准点送来的冷饮和洗浴服务,它们已经享受了足足一个月。

  每日暴晒之下,柏油马路高温灼烤,路旁的花草树木避无可避,都灰头土脸地耷拉着,不少身处前线的已经枝叶枯黄,即将阵亡。这场暑日之战,实在惨烈。每日太阳落山,援军准时送来的清凉服务是支撑它们坚守阵地的唯一念想。

  晚上8点半,市心路上,太阳落山,路灯亮起,晚高峰已过,车流渐渐少起来。59岁的宋伟平带着34岁的小朱,两人开着橘红车大卡车在路边缓缓前进着。车上载着两个装满8吨水的大白桶,小朱开车,宋伟平站在卡车上,手里把着一个装着花洒头的水泵。车以不到5码的速度前进,宋伟平控制手中的水花均匀地从路边每一块绿植头顶浇过去,水花伴着晚风,为暑热未消的傍晚送去阵阵清凉。

  宋伟平和小朱这对搭档配合默契,小朱亲切地叫宋伟平叔叔,行驶时宋伟平通过敲击驾驶室车顶作为“暗号”,与小朱进行沟通。8吨水看起来很多,沿路浇过去,不过300米便需回头重新上水,从金城路到市心路,这对“叔侄俩”每晚有五六公里的浇水路程,从当晚的20:00要浇到次日凌晨的2:00才算完事。园林所的抗旱保绿工程至此已经进行了足足一个月,预计将于8月底天气转凉时结束。这一个月里的每一个晚上,宋伟平和小朱都和这辆橘色的大卡车一起准点出发,“下半夜的时候感觉举着水泵的胳膊很累,”水泵分量不轻,连续几个小时保持一个姿势确实不容易,再加上“凌晨的时候人容易犯困,蚊子在腿上一直叮,”宋伟平穿上长裤长袖,外面再套一件橘红色的荧光马甲,在深夜空旷的马路上格外显眼。

  在浇水的过程中,眼见有一批绿植在白天的烈日灼晒下已经开始枯萎,小朱告诉记者,现在并不是最佳的移植时间,等到雨后或天气转凉,园林所将会对这些业已枯死的植物进行统一移植、补种。



作者:记 者 杨圆圆 实习生 李珏铭 本版摄影:记者 张培  编辑:葛佳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