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是全党与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详细]
您的位置:萧山网 > 勇立潮头奔竞萧山 > 文明萧山 > 正文

跨湖桥文化发扬光大 八千年文明永世流芳

更新时间:2017年9月12日 7:59    内容来源:萧山网—萧山日报   

跨湖桥文化发扬光大 八千年文明永世流芳  

跨湖桥遗址博物馆遗址厅。 首席记者 范方斌 摄

  步入萧山跨湖桥遗址博物馆遗址厅,一条距今约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独木舟,仍在它最初停泊的地方安放。浙江先民的生活,借由一条独木舟,以及同一遗址发掘出来的其他物件,一一展现于当下,诉说着遥远的传奇。

  2005年4月8日这天,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第一次来跨湖桥遗址参观,细细地察看了这条代表浙江文明源头的独木舟。那时,跨湖桥遗址还没有出土文物的陈列馆,其他跨湖桥的文物陈列在江寺民俗文化园内。

  2006年4月,跨湖桥遗址临时陈列馆开馆。当年4月14日,习近平同志再次参观了这条独木舟和其他出土文物。结束参观后,他走到陈列厅门口,对在场人员说,萧山变化很大,湘湖变化很大,要深入研究跨湖桥文化,把它发扬光大。

  回忆起这两段珍贵的历史,当年负责接待习近平同志参观的施加农仍激动不已。“习总书记对于文物的重视和专业,让我很钦佩,感受也很深。”现为萧山博物馆研究员的施加农娓娓道来,“看得出来,参观时他很喜欢听讲解,提问也比较专业。”

  事实上,跨湖桥遗址的发现、挖掘,并不容易。“跨湖桥有这样一个遗址保护博物馆,当时作为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起了直接推动作用。”跨湖桥遗址博物馆馆长吴健介绍说,如今这座博物馆已成为看护独木舟的文保人员之“家”。

  如今,跨湖桥遗址博物馆中保留下来的,是2001年、2002年的考古发掘现场。跨湖桥遗址保护厅直接建于遗址之上,独木舟则是在进行原址脱水施工,底部接触的依旧是8000年前的土壤。博物馆的核心工作就是把遗址保护好,然而“难就难在是原址,独木舟没有离开地面,土壤里面的温湿度、含水率,直接影响文物脱水效果。”

  正因如此,独木舟的脱水,到现在仍在进行当中,从未间断。

  十几年来,工作人员当然不会囿于一条独木舟的保护,还有大量的研究工作要做。从2009年开始,跨湖桥遗址博物馆每年举办一届跨湖桥文化节。今年的第八届跨湖桥文化学术研讨会将在10月举行,主题学术研讨将着眼于史前早期玉器。

  今天的研究者思路很清晰,遗址类博物馆必须以遗址保护为基点,积极拓展跨湖桥文化研究,加强史前遗址间的学术交流,让遗址“活”起来,从而达到继承和弘扬跨湖桥文化的目的——这正是习总书记一直所强调的。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同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演讲时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时刻铭记着习总书记谆谆教诲的萧山学者和文化工作者,正朝这一方向而不懈努力着。



作者:记者 童志辉  编辑: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