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首届萧山人大会 > 新闻快递 > 正文

架起萧台两地沟通的桥梁

更新时间:2017年11月16日 17:21    内容来源:   

  作者:龚琳 卢卓琳

架起萧台两地沟通的桥梁

  1949 年,不到20 岁的楼文渊到了台湾,在远离家乡的陌生天地,凭着自身的努力和同乡之间的相互帮助,楼文渊在台湾站稳了脚跟。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楼老心系着家乡萧山,80 多岁的他担任台北市萧山同乡会副会长,每年总有几次穿梭在海峡两岸,热心于萧台两地的交流和促进。

  “半路”入政界

  楼文渊出生在萧山楼塔镇 ,1949 年到台湾。36 岁时,为了开拓新的领域,他选择了一边念书一边工作,这段时间虽说很辛苦,但楼文渊过得很充实。他才华洋溢,刻苦努力,做事沉稳,得到了老师的赏识。在台湾行政机构招人时,楼文渊的突出表现和老师的力荐,让他步入了政界。

  初入政界的楼文渊像是鱼儿遇到了广阔的大海,所有政治细胞都开始活跃起来。虽然从政的起点是36 岁,但他很快就从机关文员调升到核心岗位;台湾高雄市政府、台北市政府等诸多单位,他都担任过要职。楼文渊是个低调、谦和的人,为人处事从不张扬,只是默默地做着自己的工作, 把事务处理妥当。同时,他做事相当认真负责,有时候一个电话能解决的事情,他 会亲自跑一趟把事情办妥。这样的性格为他赢得了好口碑,正因为如此,很多台湾高层都对这个“半路出家”的能人信任有加。

  同乡三分情

  楼老总说“同乡三分情”,在异乡台湾,不要说是萧山人了,看到浙江人就觉得分外亲热。“当时到台湾的萧山人也有不少,但大家的境遇都不是特别好,日子比较拮据,但萧山人凭着勤劳刻苦的拼劲,自强不息的韧劲和同乡之间的关心帮助,终于在宝岛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刚到台湾的时候,我得到不少同乡的帮助,像曹翼远先生,他当时自己的生活也比较艰苦,要养家糊口,但还是给了我很多帮助,介绍工作给我,经常鼓励、指导我。”往昔的情景历历在目,楼老说,很多时候帮助或者受助,并不一定是物质上的给予,更重要的是精神的鼓励和支持,这种同乡之间的情意让他在孤独的异乡感受到了不少温暖。“只是很多曾经给予我帮助的老先生们都已不在了……”耄耋之年的楼老眼中闪着泪光,陷入无限沉思。

  楼老告诉记者,无论在哪里,萧山人都能干的。刚到台湾之初,鉴于很多同乡流离失所、生活艰苦,在1953 年,成立了台北市萧山同乡会,便于同乡之间增进接

  触、互相帮助,并设立了两项基金:急难救助基金和奖学基金。最近这20 多年来, 前者几乎没人申请,也就没有动用过,而因成绩优秀获得奖学金的萧山同乡逐年增多。

  月是故乡明

  “门前海水平无波,不知人间有银河”。茫茫的海峡隔开了两岸,却隔不断浓浓的故乡情。冰封三十年的海峡,终于传来了春天的讯息,楼文渊也在第一时间,带着对家乡的记忆和思念,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乡。当故乡的山山水水真切地展现在楼文渊的眼前,当他置身于故乡的亲人朋友中间,一个经历过战争、分离的老人被深深地感动了:心中的故乡不再遥远!

  说起家乡的变化,楼老感慨万千:以前,萧山人的日子过得非常苦,吃不饱穿不暖。但萧山人从来不屈服的,拼搏、奋斗,踏踏实实的生活。改革开放了,萧山人脑筋活络,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名气也越来越大,有个台湾旅游团还冲着湘湖慕名而来。楼老说,现在交通便捷了,每年都会回到萧山走走看看,但每次回来都觉得“陌生”,因为家乡的发展速度太快,变化太大,和以前的萧山简直有天壤之别。

  楼老说,现在的萧山投资环境好、人民富裕,社会安定……最近两年还是台湾企业界投资的首选之地,让在台湾的2000 多名萧山人由衷地感到骄傲,都愿意回到萧山,有钱的出钱投资,有社会关系的积极联络投资者。

  情牵两岸心

  曾经作为台北市萧山同乡会副会长,楼文渊在台湾的萧山籍同乡中有很高的声望,也一直关心着两地的交流与合作。自从第一次回到故土,每年回萧山已经成了楼老的习惯,而且他还经常联络萧山籍台湾同胞来家乡参加“看萧山”活动,让同样在台湾的萧山人亲身感受一下家乡的巨变,也希望这些学者、企业家能够更多的关注家乡各项事业的发展。

  楼老不仅在萧台两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上积极出谋划策,也为家乡的慈善事业默默作着贡献。楼塔镇中心小学由楼文渊设立提供的“建发奖助学金”已有整整

  20 多个年头了。20 多年来,楼老提供的奖助学金已使300 多名学生受益。2008 年, 楼老再次到故乡楼塔镇,在了解捐赠资金的使用情况后,又把奖助学金金额在原来的标准上增加了一半,为家乡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一边是永远的故土,一边是居住了近60 年的家。每年在两地穿梭,楼文渊把对海峡两岸深深的爱倾注到萧台两地交流的事业中,而深情的付出收获的是更多的亲情、快乐和希望。



作者:  编辑:唐超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