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2017萧山两会 > 两会好声音 > 正文

加快转型升级 打造充满创新活力的全国经济强区

更新时间:2017年1月25日 13:48    内容来源:   

  系列报道之一

加快转型升级 打造充满创新活力的全国经济强区  

萧山主城区 (资料图片)

加快转型升级 打造充满创新活力的全国经济强区  

万向的智能化生产车间。 (资料图片)

  编者按

  党代会报告很好地描绘了萧山今后五年新蓝图,提出萧山将坚持三大主线,推进三化联动,积极打造体现世界名城风貌的现代化国际城区总目标,其具体目标是:建成充满创新活力的全国经济强区、建成彰显国际范的大都市新城区、建成富有韵味的美丽杭州样板区、建成群众满意的平安幸福先行区。

  那么萧山将如何实现这些目标?即日起,本报推出《坚持三大主线,推进三化联动,打造体现世界名城风貌的现代化国际城区》系列报道,深度解读实现目标的萧山路径,敬请关注。

  发展始终是第一要务。

  根据党代会报告,未来一段时间内,萧山经济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综合实力继续走在全省和全国百强区最前列。

  在产业方面,将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8%以上,新兴产业比重大幅提升,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和发展平台。到2021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以上,迈入创新型城市和人才强区行列。

  总体来说,萧山将坚持创新驱动、城市化、国际化三管齐下,加快培育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切实增强经济活力和竞争力,积极打造充满创新活力的全国经济强区。

  实施创新驱动

  两年获得发明专利67个、实用型专利981个、外观专利234个,这是萧山企业万向钱潮靓丽的专利成绩单。这背后,是该企业大手笔投入研发,推进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

  据统计,仅2015年万向钱潮研发投入达3.97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为3.88%。同时,研发人员数量增至1118名,同比增加5.97%;研发人员数量占公司员工比重为10.64%,同比提高0.83个百分点。

  万向钱潮是萧山典型的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的企业,是全区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的标兵,是支撑和引领经济走上创新驱动、科学发展轨道的“领头羊”。在以万向钱潮为代表的企业群体推动下,创新驱动对萧山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正越发显著。

  创新永无止境。据悉,为了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全区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为重要抓手,通过企业研发费用税收优惠、鼓励企业设立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研究院等举措,大力培育企业自主创新研发能力,企业创新动力和活力进一步提升。

  下一步,萧山将把科技创新作为必须补齐的第一短板,全力推进创新大平台、大项目、大团队、大环境建设,努力打造各要素综合集成、各环节紧密协同的最优创业创新生态圈;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布局一批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积极争取竞争性科技攻关项目。

  同时,萧山将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引进和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加快发展一批科技“小巨人”,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此外,萧山还将进一步落实人才新政,实施“5213”等人才引进和培育计划,完善国际化高端人才创业服务,打造全省人才生态最优区。

  ■本版撰稿 记者 姚潮龙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以工业强区著称的萧山,一举一动分外引人注目。诚然,依托民营经济先发优势,萧山经济体量持续多年雄踞全省首位。

  实际上,从历史角度来看,萧山发展路径遵循的就是“工业主导、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模式。历史也表明,工业一直是萧山增长的强引擎、转型的大平台、创新的主战场,没有工业的持续增长,难有经济的健康发展;没有工业的转型升级,难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没有工业的现代化,就没有经济现代化。

  为此,萧山将坚持“创新强工、工业强区”战略不动摇,按照“一家龙头企业、一个人才团队、一个产业园、一个产业基金、一个博览会、一个政策机制”等六个一要求,充分发挥本地知名企业龙头带动作用,整合产业链、资金链、创新链,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全面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不但如此,萧山还将深入开展“两化”融合、“腾笼换鸟”试点,加大“四换三名”力度,实现“萧山制造”向“萧山智造”跨越。近年来,萧山坚持以两化深度融合为切入点,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企业信息化规划、SCM、销售和采购电子商务普及率等方面位居全省前列。

  目前,萧山已经是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汽车关键零部件行业列入全省十个“机器换人”分行业推进实施方案名单,两化融合指数突破90,正式迈入全国领先行列。

  未来,萧山将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扶持力度,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对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投入力度。比如,加快推进万向创新聚能城等工业大项目建设,促进工业投资稳定增长;用好PPP等投融资机制,充分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努力扩大有效投资。

  大力发展都市经济

  后工业时代,下一个唱主角的将是什么经济?在业界看来,服务经济将承担中国产业转型升级新重任。对典型的传统工业集聚区而言,产业结构逐步过渡到以服务业为主的都市经济,以服务业的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已然是最重要的方向之一。

  目前,萧山区级服务业集聚平台达到15个,涵盖旅游、金融、科技、文创、物流等行业,这有效促进了萧山现代服务业集群、集约发展,带动了整个萧山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而服务业是都市经济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据了解,萧山将继续抓好现代服务业发展,做大做强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着力打造全省现代服务业最强区;加快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培育一批税收超亿元、10亿元以上的商务楼宇;优化商业空间布局,培育新型消费热点,创新社区商业业态,打造现代化商贸强区。

  特别是,针对2022年杭州举办亚运会,萧山还提出了,要积极培育体育健康市场,有效促进体育产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格局。

  不但如此,萧山将集中力量发展智能制造、信息、金融、新能源汽车、健康、旅游、文化创意等七大新兴产业,建设一批千亿级产业,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把新兴产业培育成为支撑萧山未来发展的大产业。

  提升产业国际化水平

  未来的萧山,应当是体现世界名城风貌的现代化国际城区,与世界接轨,首先就体现在产业的国际化。因此,提升产业国际化水平成为萧山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那么靠什么提升国际化?萧山将坚定不移地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大力推进浙商回归、萧商回归,强化以民引外、以外引外,全力引进一批投资强度大、技术层次高、产出效益好、环境影响小的基地型、龙头型项目,积极引进超10亿元、50亿元重大项目。

  借助省政府提出的打造万亿级金融产业目标,萧山将积极打造钱塘江金融港湾核心区,招引国内外高端金融机构落户,做大做强现代金融业。同时,充分发挥杭州国博中心等场馆优势,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会展,打响“华东会客厅”品牌。深入实施“旅游全域化”、“旅游国际化”战略,加快旅游综合体建设,实现旅游产业向休闲养生、文化体验、商务会奖转型,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休闲目的地。

  作为典型的开发地区,萧山的外贸一直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萧山将加快推动外贸增长方式转型,建设“一区多园”跨境电商产业平台,积极培育出口新增长点;在此基础上,加快“走出去”步伐,以国际化视角大力培育名企、名品、名家。打好机场牌、高铁牌,主动接轨长江经济带,积极参与杭州都市圈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打造现代产业发展大平台

  萧山要发展,平台是龙头。

  作为全区最重要的产业基地、城市化的前沿阵地、创新驱动的重要载体,在萧山发展全局中,平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回往过去,尽管外部环境和区域形势日益变化,但萧山各大平台始终跟随时代潮流,通过改革创新破解要素制约,始终保持着健康平稳的发展态势,并引领萧山经济乘风破浪。

  作为萧山对外开放的主平台、招商引资的主力军、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和城市建设的主战场,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一直是萧山发展的领头羊,尤其是智慧经济,早已在开发区形成大集聚,并成为萧山新经济集中之地。下一步,开发区将促进市北、桥南、益农、科技城四大区块协同发展,全力创建一流国家级开发区。

  惠灵顿教育项目落地、全国首个工业大数据交易和应用平台投用,近年来,萧山科技城喜讯不断,开发建设提速。根据计划,萧山科技城核心区将按照人、产、城高度融合的国际化新城标准,积极打造以生物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导向,科技金融为支撑的“产业高地”;发展以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为特色、支撑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产业服务高地”和吸引全球创业创新创意人才集聚的“城市服务高地”。

  过去几年,空港经济区陆续荣获“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国家级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中国快递产业示范基地”等一系列金字招牌,圆通、顺丰等知名智能物流项目纷纷落户扎根,临空经济即将起飞。未来,空港经济区要以创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为契机,全面提升临空经济发展水平,建设国内一流航空都市区。

  随着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钱江世纪城的变化称得上日新月异,并真正成为萧山融入主城区的“桥头堡”,杭州的“陆家嘴”。接下来,钱江世纪城将抢抓机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完善城市功能,打造杭州城市新中心、国际会议会展之都。

  至于湘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则将不断推进景区要素整合,建好金融小镇,完善板块功能,加快产城融合、湖城融合、人居环境融合,加快建成国内一流的国际化度假区。



作者:  编辑: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