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第八届全国网络媒体萧山行 > 五变萧山 > 正文

“聚焦萧山五变”系列报道之四——社会事业在变(下篇)

更新时间:2016年10月12日 12:21    内容来源:   

“聚焦萧山五变”系列报道之四——社会事业在变(下篇) 

 提升“国际范” 让百姓拥有更多获得感

  杭州萧山国际机场航站楼的一批智能设备投入使用,方便乘客进出机场。图为出租车上客区域上方安装了号牌感应灯箱。 记者 金澍杰 摄 (资料图片)

  ■本版文字 记者 张婷

  从“西湖时代”到“钱塘江时代”,萧山拥抱主城区,市区户籍、社保、市民卡、住房公积金、出租车等顺利实现一体化,令社会事业“变”出了新气象,也使得基本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百姓事,无小事。未来,萧山将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继续推动社会民生事业与主城区一体化发展,不断提升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对照“国际范”  争做“大国民”

  峰会后争做“大国民”

  在退休教师李范的家中,挂着一幅字,上面写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G20峰会成功举办的消息已传遍街头巷尾,对于萧山市民来说,峰会的召开,进一步开阔了眼界,也将进一步增强自信。萧山人本就重礼崇德、谦逊好客,不过,我觉得,这些原有的本色还不够,萧山人必须更要向前一步,走出与国际接轨的‘国际范’,争做‘大国民’,才能真正代表中国,展现中国!”李范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萧山人,李范的爱乡情结十分浓重。退休后,他积极向“美德标兵”学习,为家庭困难的邻舍捐出财物;每月5日的“学雷锋”志愿者活动,他也总是不遗余力,为家乡的文明建设出份力;刚刚过去的新年假期,他还拾起笔墨,下乡送春联……这一切,无不凸显着一个萧山人的“文明基因”。

  确实, 一座有魅力的城市,“文明”元素必不可缺。盛会的降临,对于“文明萧山”建设来说,是一次挑战,更是一次机遇——“大杭州”的梦想重新起航,考量的是市民的素质,也呼唤着我们以“文明萧山人”的身份更加契合地融入这座大都市,做这座大城市里可以成为风景的“大国民”。

  文明活动多 注入正能量

  “大国民”的主人翁姿态与风范如何培养?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近年来,我区正大力实施“市民素质提升工程”,积极将核心价值观“送进”机关、学校、企业和家庭;与此同时,深入推进“美德萧山”建设、“文明主题系列”活动和“志愿服务常态化”建设等工作,不断为城市注入正能量。

  连续6年开展的萧山区“美德标兵”评选活动,充分调动每一位萧山人的参与积极性,通过报纸、网络投票等方式,吸引成千上万的市民纷纷为“心仪”的美德标兵候选人投票,令美德之风吹遍城乡;每月5日的“学雷锋”志愿者活动,百余名志愿者都会走进各镇街,开展清洁、文明劝导等活动,为家乡的文明建设出份力;60多个“农村文化礼堂”相继在萧山的最美村庄落地开花,内设书室、文化长廊、文娱大舞台,让萧山的乡村飘出一股特色的文化味、文明味……

  通过文明的引领,萧山市民的人文素养也有不小的提升。当台风来袭时,总有党员干部冲在抗台抗灾第一线,抢先转移危房里的村民;当大雪成灾时,总有电力维修队扛电缆上山抢修,也总有人默默守在湘湖的桥上防止车辆出偏;当一个白血病儿童需要治疗费时,也总有诸多爱心人士捐出财物;当汶川地震时,萧山的金利浦消防队立即驰援,众多爱心人士捐款捐物……爱心人士的群体性涌现,再一次证明“文明现象”深深根植于萧山的文化基因里,“文明现象”逐渐从“盆景”到“风景”,从“风景”变“风尚”。

  对照国际大都市 仍需努力

  当然,城市的文明更在于细节,“大国民”的养成督促着我们从身边小事做起,让杭州的文明礼仪得到世界的“点赞”。略有遗憾的是,现在,我们的城市还存在一些卫生死角,一些监管盲区,而我们作为市民,也总会忽略身边的文明小细节,缺失与大城市相匹配的风范。

  我们不妨静下心来,谦逊地学学伦敦、巴黎、多伦多等国际大都市,当地市民上下地铁井然有序、机动车礼让行人的文明行为以及外出就餐从不大肆浪费的良好习惯等,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我们也不妨尝试着从繁忙的工作和学习中脱身一小会儿,到家门口的各大博物馆、艺术馆走走看看,陶冶情操;去湘湖边做做文明义工,清洁母亲湖;也可步入交通繁忙的街头劝导不文明行为,做一回文明志愿者……

  峰会只是一个起点,未来,杭州乃至萧山将迎接更多、更大的国际性活动,“大杭州”的梦想重新起航,考量的是市民的素质,也呼唤着我们以“文明萧山人”的身份更加契合地融入这座大都市。

  以人为本  持续改善社会民生

  加快智能化建设 守护一方平安

  平安是基础。如今,走在萧山的繁华街头,执勤民警坚守岗位,闪烁的警灯与星空交相辉映;社区的“红袖章”们默默在小巷巡逻,守护一方平安……这无疑为市民撑起了一份踏实。今后,我区还将继续加强公共场所视频监控网络建设,完善社会治安应急管理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和暴力恐怖活动,确保社会安定有序。

  相关专家建议,萧山不妨效仿北京等大城市,开启“智慧社区”建设项目。事实上,伴随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已开始引入“智慧管理”手法,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智慧城市试点已超过500个。所谓的“智慧社区”是无数个智慧功能的系统性整合,如小区的访客扫描业主发过来的二维码即可进小区,这样的做法既省时又安全。

  公共服务进一步细化完善

  就业是关键。这些年,在一系列惠民政策的有效推动之下,老百姓的“钱袋子”鼓了,生活自然更加滋润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接下来,我区还将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比如健全“零就业家庭”帮扶机制,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比如“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小微企业健康、长效地发展;再比如“加大‘三农’投入”,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切实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让新型职业农民尝到甜头。

  教育、卫生和社保事业是重点。“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机会均等地享受到与时代同步的优质教育”,这无疑是教育发展的最美好境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区将深入实施名校集团化战略,在已引进崇文实验学校,杭二中、学军中学这些响当当的名校的基础上,继续引进和建设一批一流学校;同时,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培养我区产业升级所需的技能型实用人才,打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此外,还将继续鼓励城区名优教师去农村,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与城里孩子同等的优质教育。

  医疗卫生方面,则将进一步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完善多元化办医格局,并有效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水平,着力推广全科医生、家庭医生制度,缓解就医问题。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我区还有计划推进“全民参保”,实现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人群全覆盖;同时,逐步完善社会优抚、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体系,发展慈善事业、公益事业,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开展慈善活动,使温暖之风吹遍萧然大地。

  深挖文化积淀 打造特色品牌

  文化是最鲜亮的“底色”。实现城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无疑是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最好途径。为此,我区不遗余力地将好片、好书、好演出全部送下乡,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为此,我区还建成了65家农村文化礼堂,利用礼堂这一有效阵地,积极构筑起农民的精神家园;为此,我区还大力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在城乡各地建起健身点、灯光球场等,引导和鼓励群众参与健身锻炼……

  8000年的文化积淀赋予萧山这座城市更多的“潜力”。相关学者指出,萧山需要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文化品牌,未来,可考虑进一步挖掘跨湖桥文化、古越文化、围垦文化、创业文化等,并以此发展文化创意衍生产业,增添底蕴、激发活力。



作者:  编辑:臧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