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第八届全国网络媒体萧山行 > 五变萧山 > 正文

“聚焦萧山五变”系列报道之四——社会事业在变(上篇)

更新时间:2016年10月12日 11:51    内容来源:萧山网—萧山日报   

  生活的美好 幸福的味道

“聚焦萧山五变”系列报道之四——社会事业在变(上篇)  

百姓生活丰富多彩。 (本报资料图片)

  ■本版文字 首席记者 周颖

  初秋九月,钱江潮起。

  因为G20峰会,世界的目光聚焦杭州、聚焦萧山。因为G20峰会,钱塘江南岸的萧山借势登高,一座更具活力、更加美丽、更有国际范的城市,正在走向世界。

  在这里,民生安康,生活有品质。随着萧山经济实现“十三五”精彩开局,老百姓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水平持续改善、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多彩;随着杭萧同城化提速,萧山户籍、社保、市民卡、住房公积金、出租车、上学等顺利实现一体化,“同城同待遇”正变成现实。

  在这里,交通便利,城市现代,宜居宜业更宜人。学军、杭二中、崇文等杭州主城区的名校资源跨江而来,区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深化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生活也正如这座城市,变得越来越美好。

  公共服务接轨杭州主城区  百姓获得感和幸福感增强

  统计数字显示,2015年,我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9354元,同比增长9.7%,绝对值位居全省各县(市、区)第一;2016年上半年,我区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实现30051元和17442元,增长8.3%和8.5%,增幅喜人。

  文化设施逐步完善 覆盖全区

  这两年,萧山在鼓了“钱袋子”的同时文化生活也明显丰富了。住在城区的市民想去健身锻炼,可到区体育中心活络筋骨;要看公益演出,就去“周末剧场”;休息日里,还能去萧山博物馆、跨湖桥遗址博物馆以及众多民营博物馆免费欣赏高雅的展览和珍贵的文物,开阔眼界。

  家住镇村的百姓也不会闲着,村级品牌文化广场建成率已近85%;新增文化礼堂近60个……这些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已成为百姓的狂欢之地,文化之花已在萧山全城绽放。

  不仅如此,城乡“文化地标”越来越多,投资6000万元、建筑面积达10000平方米的萧山博物馆和投资1亿元、建筑面积达6800平方米的跨湖桥遗址博物馆早已声名远播;全区还有登记在册的民办博物馆6家,艺术馆(美术馆)24家,民营体育场馆70余家,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和供给主体的多元化。

  这是因为,萧山一直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文化强区”建设和改善民生的主要内容,并放在重要的位置来谋划部署。依托区文化馆、区图书馆及各镇街品牌艺术团,每年为市民提供的免费演出、讲座自然不在少数。区文化馆的文艺骨干们协同各家热心的文艺院团,一直在默默地播撒文化种子,尤其是送文化服务从“分配形式”向“供求形式”转变,群众想看什么就按菜单“点菜”,真正满足了群众内在的文化需求。

  杭城名校集中跨江

  今年7月,一则消息引爆了萧山的微信朋友圈。杭州市政府网站发布了市发改委《关于杭州第二中学萧山分校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的复函》这一通知。根据批复,杭州第二中学萧山分校,选址萧山区核心地块钱江世纪城,将建设48班中学,而该项目有望于今年年底开工建设。

  除了杭二中萧山分校外,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世纪城万科校区的关注度更高。杭城知名民办小学——崇文实验学校首次从钱塘江北岸跨江进入钱塘江南岸。这是我区为推进杭萧教育统一步伐作出的积极努力,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探索。

  对于家住顺发·和美家小区的高先生来说,家门口有这么多的名校资源是最开心的事了。

  “我的儿子今年刚上中班,小学可以在崇文上,当然更期待高中也能在家门口上。”高先生最近发了一条朋友圈:儿子,家门口从小学到高中都有名校了,接下来就轮到你努力了。

  除了崇文实验学校,杭二中、学军中学,这些在教育界响当当的名校,去年都相继进驻萧山办学。这意味着,未来,萧山学子不用跨江,就能享受到与主城区一样的教育资源。

  教育、医疗、社保、文体……这些都是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实事。近年来,萧山区委、区政府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从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起,努力满足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不断提升大家的幸福感。

  和谐稳定 平安是福

  与杭州主城区同城同待遇,是许多萧山百姓多年来的梦想。

  如今,这一梦想正在变成现实。随着杭萧同城化提速,萧山户籍、社保、市民卡、住房公积金、出租车、上学等顺利实现一体化。同时,为了更好地满足老百姓的需求,我区落实扎实举措,通过大力实施名校集团化战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有效地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使全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呈现勃勃生机。

  对老百姓来说,幸福的生活离不开生活环境的稳定祥和。在萧山的繁华街头,执勤民警坚守岗位,闪烁的警灯与星空交相辉映;社区的“红袖章”们默默在小巷巡逻,守护着一方平安;即使在最冷僻的路段,24小时开启的视频监控也为路人撑起了一份踏实。

  今年以来,我区通过开展“迎峰会、强基础、保平安”的专项行动,招募22万志愿者,实施群防群治。建设环萧护城河卡点113个、检查站68个、视频监控点5037个。开展消防、安全生产等领域专项整治,安全生产事故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分别下降2%、28.13%和9.42%,同时严厉打击各类犯罪,刑事立案下降24%,有力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如今的萧山,幸福感正越来越浓。

  市民素质 向着“国际范”大踏步迈进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也将推动社会风气的改善、文明程度的提高。峰会的举办,也激发了潜在的公民意识。萧山近年来美德标兵评选、道德讲堂进村、志愿者服务等活动蓬勃开展,市民生活更加丰富,内心更加充实,行为也更加文明。

  斑马线前礼让行人成常态

  如今,萧山市民的精神面貌正在发生变化:很多驾驶员的开车习惯改了,宁可多走几步路也要把车停进停车场,开车在路上,不再随意变道、加塞;出租车变干净了,越来越多的出租车在斑马线前也主动减速让行了。

  萧山萧绍路市心广场附近的一条斑马线,是北侧小区居民进出的必经之路。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一手撑着伞、一手提着菜篮子在斑马线上缓步向前,来往车辆纷纷在斑马线前驻停,私家车、公交车、出租车耐心等待,没有司机按喇叭催促。这条约20米长的斑马线,老人走了约35秒。

  “我每天都是一个人出来买菜,过斑马线很放心,知道车子会给我让行。”老人潘桂芬说,这是萧山令她自豪的地方。

  “八个不”文明公约 全镇街覆盖

  事实上,萧山对于推动文明从不自我设限。

  去年以来,萧山在全区组织开展了“核心价值观”主题实践和宣讲活动,邀请各行各业的代表走进区美德档案展示馆,或举办主题讲座,或进行互动讨论。窗口服务人员学礼仪、中小学生学孝道文化、社区居民学英语……潜移默化间,文明正能量在人们中间传递、扩散。

  今年,萧山又发布了“八个不”文明公约,以此教育引导广大市民不乱扔垃圾、不乱停车辆、不违反交规、不占道经营、不污染河道、不乱搭乱建、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不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全面提升城市文明形象。短短几个月下来,“八个不”文明公约宣传活动已经在各镇街实现全覆盖,每每走进一个镇街,都会结合当地实际,开展各具特色的活动,成为一道道践行文明的独特风景线。今年3月,活动走进闻堰街道后,该街道便成立了党员干部先锋队、巾帼先锋队、青年先锋队、学生先锋队和志愿者先锋队等5支服务G20先锋队,陆续开展“文明餐桌”“文明礼仪万人学”“城市环境大整治大提升”等八项系列活动;今年5月,活动走进瓜沥镇后,志愿者们还在瓜沥镇摩托车市场等一些当地人流量较为集中的广场,向过路居民发放了车载垃圾桶和市民公约宣传册,尽可能地扩大活动的影响力。

  在迎接G20峰会的日子里,萧山启动“百万市民文明迎嘉宾活动”,围绕讲文明、树文明、展文明、行文明4大方面,组织开展14个子活动,以此教育引导广大市民群众从自我做起、从文明细节做起,拓展国际视野,知晓文明礼仪。其间,区文明办联合狮子会的志愿者,走进学校、社区、广场,生动开展了一场又一场“告别车窗抛物”行动,一些市民和学生通过参加游戏,模拟环卫工人在马路上拾捡垃圾场景,切身体验了环卫工作的艰辛,加入到反对“车窗抛物”的志愿者队伍中,纷纷表示要杜绝这样的不文明行为。

  外国友人纷纷点赞

  面对G20大考,萧山市民拿出了100+的骄傲成绩单,斑马线前礼让行人、文明遛狗、绿色出行……这些早已成了“常态”。入住萧山的境外媒体和外国友人,对热情好客的东道主也是大加赞赏。

  峰会期间,来萧的各国友人处处能感受到东道主的热情和友好。当丢了的钱包从北京“飞”回土耳其记者奥泽雷姆·奥兹特克手中的时候,喜极而泣的她赞叹萧山的服务杠杠的;当两位国外媒体记者为了拍灯光秀与萧山的哥走散后,的哥开着车子找到他们时,外媒记者对这位“不离不弃”的萧山的哥竖起了大拇指;意大利记者艾丽莎离开前写信致谢湘湖驿站酒店的工作人员,首次来华的她说因为酒店贴心的服务,心中对中国和中国人有了非常好的印象……

  的确,为了将美好展现给世界。每个萧山人都努力展现着品质之城的气质,不管是待人接物还是举手投足间都体现着亲切和谐大气开放,让海内外友人真切感受到这座城市的魅力。

  这场家门口的盛会,带给萧山市民的除了喜悦和自豪,更多的是改变,文明意识正潜移默化为每一位市民的内在行动,让身处这座城市的人处处感受到温暖与幸福。



作者:  编辑: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