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2016杭州萧山国际武术文化湘湖论坛 > 获奖论文 > 正文

清末民初尚武精神与现代价值研究

更新时间:2016年12月15日 17:9    内容来源:萧山网   

  周虎生

  (淮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 安徽 淮北 235000)

  【摘要】清末民初兴起的尚武思想,无论是统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还是士大夫阶级中的有识之士,均引经据典、举证论实的道出了传统文化尚武精神的重要作用,皆发出了尚武强国的时代呐喊,对传统贱武右文的习俗进行驳斥,形成一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思想潮流,这种潮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对新时期下的社会发展依然有借鉴意义。研究认为,尚武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具有刚毅执着、不屈不挠、顽强拼搏、奋发向上的一种民族传统精神品质,尚武精神的实质是民族奋发自强的精神;新时期下,尚武精神在重塑国家雄风、振奋民族精神、强健国民体魄等方面具有时代价值。

  【关键词】:清末民初;尚武精神;民族精神;时代价值

  Late Qing and early Chinese republic times martial spirit

  and times value of research

  ZHOU-HuSheng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Huaibei 235000, China)

  Abstract:Rising in th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 martial thought, whether the ruling class, the bourgeoisie and the proletariat, or in the literary intelligentsia class people, both the chapter and verse and proof theory says the martial spirit of the important rol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era of martial powers, have rejected the traditional custom of base wu wen right, form a with patriotism as the core of the ideological trend, the trend to a certain exten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re still under the new time. Studies suggest that martial spirit with patriotism as the core, with a resolute dedication, perseverance, indomitable, a traditional spirit striving to make the quality, the essence of the martial spirit is the work of national strength of spirit; In the new period, the martial spirit in reshaping national glory, rouse national spirit, and strong national physique, etc have times value.

  Key words:Late Qing and early Chinese republic times;martial spirit;national spirit;Times value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中国千年历史的演进,文治与武功的发展,大体经历了文武兼备,重武轻文,贱武右文这一脉络,总体来看文治占据主导地位。随着封建统治阶级高度集权化,特别是宋明以后,统治阶级奉行重文轻武国策,标榜文治、贬低武功,崇文抑武已为习俗,国民逐渐淡化“尚武意识”,尚武风气没落。清末民初,天朝国威已丧,国家积贫积弱,饱受帝国列强欺压,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清末民初的尚武风气

  2.1 尚武风气兴起的原因及根源

  2.1.1 内忧外患,亡国亡种的危机意识

  清末民初,国疲民衰,内忧外患,江河日下,中华民族沦为“东亚病夫”,民族危机日甚。统治阶级内部腐朽不堪,社会弥漫着腐化、文弱之气,外有列强入侵,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亡国亡种的危机,在这种背景下,下至市民匹夫,上至统治阶级都不同程度的意识到尚武强国的重要性,同时各种社会思想包括尚武思想澎流涌动。这些思想潮流产生或出现的共同点是对亡国亡种危机意识的反思,都想以自己的努力把中国从危机中拯救出来。国人开始觉醒,尤其是在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区区一东洋弹丸小国,竟能打败天朝,国民皆为此震惊,深藏于传统文化深处的尚武精神浮出水面,梁启超认为“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国人如梁启超、孙中山、毛泽东等有识之士透过器物、制度层面,从振奋民族精神入手,寻求强国、强种救亡图存之方案。

  2.1.2 驱除鞑虏,救亡图存的爱国意识

  清末时期,国家和人民经历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民饱受战争之苦,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张之洞、梁启超、孙中山、毛泽东、陈独秀、蔡锷等一大批社会精英、名人志士,立足国情,从不同方面、以不同形式表达了各自的尚武思想,发出尚武精神的时代呐喊。认为国家需要打造一支虎狼之师,民族需要自强精神,国民需要强健体魄,只有这样才能驱除鞑虏、壮我中华。任何一思想或者精神的盛行都必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尚武思想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兴盛起来。总之,尚武思想兴起的原因和根源,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适应时局的需要而凝练出的一种振奋国威的民族精神,是对强兵、强种、强国的尚武思想的社会认同。受尚武思想的影响,清末民初时期传统社会风气开始转变。下面列举一些具有典型代表人物或派别,进行尚武思想的表述,还原那个时期尚武精神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2.2 清末民初时期的尚武精神

  2.2.1 洋务派的尚武思想

  统治阶级的统治受到威胁,尚武强国意识萌生。鸦片战争开始,统治阶级面临着内有义军讨伐,外有列强入侵的双重困境,尤其是外敌入侵,签订一系列割地赔款的不平等条约,清廷政府和人民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统治阶级中有识之士开始反思,意欲图强,先有林则徐、魏源等人开眼看世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口号,后有张之洞、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目的,开展“洋务运动”,主要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达到军事强大、国家富强、维护统治阶级的目的。甲午战争的失败,导致民族危机感和耻辱感增强,统治阶级也意识到富国强兵的重要性,1901年清廷政府颁布谕诏,要求大清各省尽早开办武备学堂,命令各部队依次改编为常备兵、续备兵、和巡警。这些反映了清廷政府重视军事改革和加强尚武传统的表现。

  2.2.2 梁启超的尚武思想

  梁启超的尚武强民以壮国威观点。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国学大师,在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都有建树。戊戌变法失败以后,梁启超总结教训,寻觅新的救国之道,提出“欲立国之雄威,必先振奋民族之精神”的观点。1899年,梁启超在尽瘁国事不得志的情况下,依然断发胡服走扶桑,流亡海外各国14年,学习西方先进思想,体验国外风土人情,开始关注中国民族主义问题,同年在日本横滨创办《清议报》,并发表《祈战死》和《中国魂安在乎》两篇文章,论述中日两国在文化和习俗方面的不同之处,指出中国“右文”而日本“尚武”,率先提出塑造中国魂,强民以壮兵魂、国魂,揭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与迫切性。1901年,梁启超在《清议报》上发表《中国积弱溯源论》,其中论及国人“人心风俗”上的劣点,并把这种劣点归结为“奴性”、怯懦、无动、愚昧、为我、好伪六个方面,从侧面指出国人缺乏尚武精神致使中国积弱。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说》发表《论尚武》一文,提出“尚武者国民之元气,国家所恃以成立,而文明所赖以维持者也”的观点,意思是说尚武是国民体质、国家安全、文化传承的基础,最后道出“恫夫中国民族之不武也”,此文章深刻论述了中国尚武精神流失的原因,道出尚武精神的重要性。同年又在《新民丛报》刊载《斯巴达小志》,文中主要介绍了斯巴达人的尚武精神,通过尚武精神来振奋民族精神。1904年,梁启超撰写《中国之武士道》,文中列举春秋战国时期70多个著名任侠之士,可作为中国武士道精神之典范,以此来增强国民尚武意识,重塑尚武精神。梁启超的一系列学术论文与著作,多次论及尚武精神或民族精神,其观点或主张虽有偏颇,但也有可取之处,他是为中国民族精神呐喊的重要人物,其思想在国内外人士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2.3 孙中山的尚武思想

  孙中山的强民强种以卫国主张。孙中山作为资产阶级革命革命的领袖,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与观察中,体会到强民、强种、强军、强国的重要性,他把尚武思想融入到革命事业中去,提出“夫将欲图国力之坚强,必先图国民体力之发达”

  的观点,把增强国民体质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孙中山的尚武思想,体现在他与精武体育会的关系,1919年精武体育会成立十周年之际,孙中山为《精武本纪》作序,并为其题写了“尚武精神”。序中写到“慨自火器输入中国之后,国人多弃体育之技击术而不讲,驯至社会个人积弱愈甚,不知最后五分钟之决胜常在面前五尺地短兵相接之时,为今次欧战所屡见者,则谓技击术与枪炮飞机有同等作用亦奚不可” ,指出技击术在强健体魄、近体搏杀中的重要作用。最后点明“盖以振起从来体育之技击术为务,于强种保国有莫大之关系”,把中国传统技击术与强种保国结合起来,把尚武精神与爱国主义联系起来。

  2.2.4 毛泽东的尚武思想

  毛泽东的野蛮其体魄观点。毛泽东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指出尚武强体的重要性,1917年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开篇即指出“国力恭若、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中国积弱现象,论及“中国历来重文,羞于短后”的传统习俗是积弱的根源,提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的观点,随后列举文强武弱之士多是短命或早夭的事例,发出“文武缺一岂道呼”的时代呐喊。《体育之研究》一文淋漓尽致的写出了体育的内涵、作用、功效,虽是言及体育,实则是站在国家和民族大义、救亡图存的角度上,道出了体育对国民体质的重要作用,对当时崇文抑武,武风不振的风气矫正。

  清末民初时期,尚武思想的倡导者,对中国长期以来重文轻武所造成的民风靡弱、国家衰萎现象进行批判,以自己的观点或思想影响着国人,是早期中国社会精英对尚武思想所寄予的厚望,皆是希望社会个人身体之强健,使国家日益强盛,突现尚武精神“强国强种”的作用,道出了尚武精神在强健国民体魄、振奋民族精神、重塑国家雄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发出了尚武精神的时代呐喊。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尚武风气逐渐在全国弥漫开来,士人学子多有“弃文从武、投笔从戎”之壮举。

  清末民初的尚武思想,是历史时代的所赋予的责任,是对传统贱武右文的一种驳斥,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支柱和导向,这种思想潮流符合历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对于新时期下的社会发展依然有借鉴意义。

  3 新时期下尚武精神的现代价值

  清末民初兴起的尚武精神,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御辱强国、振奋民族精神、强健国民体魄等方面得到了社会认同。历史如流,时过境迁,二十一世纪下,中国正处在政治、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时期,呈现出民族强大、国家富强的一片祥和盛世之象,是否需要尚武精神呢,答案是肯定的,尚武精神实为民族精神,应传之后世,但新时期下的尚武精神,应是在旧有尚武精神的基础上,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批判的继承。

  3.1 新时期下尚武精神的内涵

  追本溯源,尚武精神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早期人类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人与兽斗、人与人搏、人与自然对抗的形式,逐渐磨砺出一种崇武尚力的精神品质,这种尚武精神或尚武形式具有鲜明的原始性,即“暴力性”,后经历代先民融合儒家、道家、兵家等诸家学派之精华而提炼出来的尚武思想,在历史长河的传承中,国民己经形成了尚武传统和信仰。对于尚武精神的内涵,辞源里尚武的基本意思是“崇尚武力”,从字面意思看,武带有暴力性色彩,是人们在生活中,为解决利益争端或意见分歧而采取的极端方式,此外,有学者认为尚武是注重军事和武术,对此,笔者认为上述皆为狭隘的初级尚武思想。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尚武精神应该升华为高级形式。所谓高级尚武精神,必须与民族大义、家国情怀联系在一起,是一种为国为民、忧国忧民的奉献情结。对此,温力认为尚武精神,是一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崇尚勇武为特征,团结和谐、积极向上、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高级尚武精神应该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笔者认为,尚武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具有刚毅执着、不屈不挠、顽强拼搏、奋发向上的一种民族传统精神品质,一种民族奋发自强的精神。

  3.2 新时期下尚武精神的现代价值

  3.2.1 尚武精神是促进国家强盛的保证

  居安思危,保持危机意识。当前国家虽处在太平盛世、民族富强的时代,但国家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国家危机意识不可淡薄,武力虽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但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也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时刻准备着”尚武强国的国家安全意识。一个国家的尚武精神,在对外征讨、对内防御上有重要作用,是国家强盛的重要保证,引用电影的一句话“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尚武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危机意识为动力,是打造铁血军队、民族灵魂的精神支柱。

  尚武强军,培育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威武之师,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何良臣的《阵纪?教练》说:“兵无胆气,虽精勇无所用也。故善练兵者,必练兵之胆气,善练兵之胆气者,必练兵之武艺”,指出军人必须具备胆气,而尚武精神在培养军人胆气与武艺方面均有促进作用,能够提升军队的战斗力。尚武精神也是军队精神的体现,打造一支充满阳刚、忠军爱国、勇于奉献的威武之师,形成尚武强军的军队之魂。

  3.2.2 尚武精神是弘扬民族气节的根本

  民族发展也应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地球上每个生命体都需要在成长的过程中使自己不断完善强大,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需要不断的完善自己。一个民族能否开拓进取、立意创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具备尚武精神也是决定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任何创新与改革,都意味着对客观事实或现存权威的挑战和否定。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尚武精神,不单是在对外的军事征伐与防御以及对内稳定社会秩序方面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一个民族在面对错误、面对困难与危险时所体现的精神气质。

  尚武精神是弘扬民族气节的根本。气节是指坚持正义,在面对挫折和困难面前永不屈服的品质,尚武精神反映到民族气节上,展示的是中华民族坚贞不屈、宁折不弯、大义凛然的高尚品质,孟子所说大丈夫应具有的高尚品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面对艰难困阻时,以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去战胜它,体现了坚贞的民族气节。这也是尚武精神作为民族气质的外在表现。

  3.2.3 尚武精神是培养国民浩然正气的基础

  陈独秀1915年在《新青年》发表《今日之教育方针》,指出“余每见吾国曾受教育之青年,手无搏鸡之力,心无一夫之雄。白面纤腰,妩媚若处子;畏寒怯热,柔弱若病夫。以如此心身薄弱之国民,将何以任重而致远乎?他日而为政治家,焉能百折不回,冀其主张之贯彻也;他日而为军人,焉能戮力疆场,百战不屈也”。若国民沦落到“手无缚鸡之力”,那么民族和国家危矣,不战而自败。

  尚武精神,就社会个体来说,能够强身健体,反映出人的精气神的外在气质,培养出国民“浩然之正气”的阳刚精神,具有勇武不惧、刚正不阿、见义勇为、大义凛然的个人魅力,正如孔子所说“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培养国民的浩然正气,需要以强健的体魄为基础、聪明的才智为依托、过人的胆气为保证,梁启超指出尚武精神包括“心力”“胆力”“体力”三要素,具备了这三个方面的条件,也就是具有了尚武精神。

  新时期,国家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战略,并把每年的8月8日定为“全民健身日”,这是为提高国民素质,强国强种以壮国威,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决策,是尚武精神在新时期应时代特点而具有的新的责任。

  4 结语

  尚武精神实质是为民族精神,国家之魂魄,应发扬光大。今日之尚武精神不仅是前人所倡导的精神,更是与时俱进,具有时代特点的民族精神。新时期下,尚武精神应随着人类经济能力和科技能力的发展而不断加强,文武之道缺一不可,“苟无尚武之国民、铁血之主义,则虽有文明,虽有知识,虽有众民,虽有广土,必无以自立于竞争剧烈之舞台” ,只有自身强大了,才能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尚武精神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强健国民体魄、振奋民族精神、提升国家威严的重要责任,因此,应该发扬光大、传与后世。

  参考文献

  [1]温力.尚武精神及其对武术发展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8月

  [2]乌晓东、爱华、李英.梁启超之尚武精神[J].体育文化导刊,2004年4月

  [3]余海岗.清季尚武思潮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4月

  [4]《精武本纪》(序),《孙中山全集》第5卷,第150页。

  [5]李华兴.梁启超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6]毛泽东.体育之研究[J].新青年,1997,(2)

  [7]陈独秀.陈独秀著作选编?第一卷[M].任建树主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8]《大总统令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文》,中国史学会编:《辛亥革命》(八),

  上海书店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7页。



作者:  编辑: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