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2016杭州萧山国际武术文化湘湖论坛 > 获奖论文 > 正文

个体层面核心价值观视域下武术精神的当代价值研究

更新时间:2016年12月15日 17:9    内容来源:萧山网   

  王宏1 郑薇娜2

  (1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 武汉 430079 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体育部 430073)

  摘 要:采用概念分析法、文化特质法对“武术精神”的内涵要义进行分析,并递进性建构“武术精神”关联个体层面核心价值观准则的内在逻辑。进而以此为理论基础,通过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整合基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准则目标下的武术精神价值传统,以期为学界梳理合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准则的武术精神个性特征史料提供思路借鉴,并为作为目的和手段的武术精神价值担当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个体层面核心价值观视域;武术精神;当代价值

  2012年11月,习近平领导起草的第十八大报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表述,是从国家、社会、个体三个层面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是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立己育人的武术精神与个体层面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准则密切关联,如何正确体认这一客观性关联规律,并基于其逻辑设计对武术精神价值进行重新梳理与审视,对于当前在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视域开展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具其时代性意义,并且迫在眉睫。

  1个体层面核心价值观视域下武术精神价值的逻辑

  1.1“武术精神”内涵要义

  “武术精神”并非是专有名称,所以说,理解与体认这一概念的起点在于对“精神”内涵的把握。诠释概念的内涵要义法通常采用概念分析法或概念嫁接分析法。09年版《辞海》分五个方面界定“精神”的概念,“①指人的内心世界现象,包括思维、意志、情感等有意识的方面,也包括其他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方面。②犹神志、心神。③犹精力、活力。④神采;意味。⑤内容实质。”[1]相应地推导,简约嫁接的“武术精神”可理解为“武术思维、武术意志、武术情感等武术意识现象;武术神志、武术心神;武术精力、武术活力;武术神采、武术意味;武术内容实质”等内涵。籍此,我们说“武术精神”可在其相关概念范畴理解上具有诸多内涵及注解,这正是正确理解和领会前人相关“武术精神”研究成果多维绽放的来由之一。

  体认概念的内涵要义法亦有文化形态学常用的文化特质法(文化特质分析法及文化灵魂综合研究法)[2],即以其母学科文化特质、文化灵魂属性特征来意会、言传子学科属性特征。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对“武术”的研究自然可以通过立足于中华民族文化学的层次剖析它。所以,对“武术精神”内涵要义的追溯亦或成为对“中国文化精神”内涵要义的追溯。概要性梳理,“中国文化精神”的研究成果较具代表性的体现为:张岱年先生的“①刚健有为。②和与中。③崇德利用。④天人协调。”(张岱年1984年复旦大学出版社《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四大基本思想精神论;庞朴先生的“人文主义精神论”(庞朴1983年中国和平出版社《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李宗桂先生的“以人文主义为内核的文化精神论”(李宗桂1988年中山大学出版社《中国文化概论》);冯天瑜先生的“‘求善’为目标的伦理型文化精神论”(冯天瑜2001年武汉大学出版社《中国文化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名家演讲集》);李亦园先生的“‘致中和’的文化精神论”(乔健/潘乃谷1995年天津人民出版社《中国人的观念与行为》);[3]等等。关乎“武术精神”内涵要义的成果多半是对于这些精神精髓的武术化注解,这亦是正确理解和领会前人相关“武术精神”研究成果多维绽放的来由之二。

  由此来看,武术学界对“武术精神”内涵要义剖析的方法不同,势必可以从体认的不同角度给出“武术精神”不同的概念,也造成了对这一问题解答地众说纷纭与莫衷一是之局面。当然,这并不影响诸多学者对相关“武术精神”学域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反是促使“武术精神”相关学域成果得以“百家争鸣”的必需,亦是本命题得以成立的理论基础。

  1.2武术精神关联个体层面核心价值观的逻辑

  就个体层面核心价值观而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八个大字是对我国公民个体立己育人方面的价值准则。结合概念分析法与文化特质法对其进行分析可知,“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炎黄子孙在国际文化激荡的峥嵘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精神动力,亦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之魂。“敬业”是公民基于国家、集体事业的工作、学习、活动中表现出遵守职业规范的主人翁态度,它是中华民族笃行致远的职业理想、自强不息的立业意识、敬重执着的职业信念、忠于职守的从业态度、幸福愉悦的职业情感、克己奉公的职业道德之优秀传统。“诚信”即以诚为本、信以行义,它是古今中外人类社会优秀道德价值传统的传承与发展,也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人伦建设的价值基石。“友善”是中华民族“与人为善”之美德,亦是善良与宽容凝聚而成的一种宽厚德性。八个大字之共性在于,均是对中华民族立己育人优秀传统之精粹的凝练与高度集中。

  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作为“武术精神”的注解目标,具其无可争辩的逻辑。其一在于文化生成的同源性,即个体层面核心价值观标准的确立和“武术精神”的生成具备中华民族文化的同源性。切如温力先生所讲,“在武术的‘具体表现’中,处处都渗透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反映出中华民族文化的特点。”[4]其二在于文化自身的同根性,即个体层面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准则与“武术精神”在立己育人方面具其相互覆盖的同根性。个体层面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民族立己育人精粹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武术精神”在立己育人方面的精华恰是这一总根的个案表达。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官网于2013年12月23日公布《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提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至国民教育全过程的具体思路和措施,也明确地要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5]。这为武术学界开辟了新视野,契合于个体层面核心价值观的“武术精神”价值问题位列其中。通俗地讲,在授武、学武、用武、品武等相关环节视域,哪些较具“武术精神”代表性的史料素材能够契合个体层面核心价值观之价值准则的培育与践行问题有待我们去梳理与审视。

  2个体层面核心价值观视域下武术精神价值的审视

  2.1凝聚武者爱国情怀的武术精神

  “爱国”的价值取向促使中华武术富涵高贵的情操,“爱国”的价值取向亦彰显中华武术高贵的民族气节,多有史料文献及诗文可作为这一释解的注解。“宋以后,传统武侠的最高伦理准则与儒家的最高合理取向相结合,就形成了武侠精神最高境界——‘为国为民’的大侠精神。”[6]这正是凝聚爱国情怀而享有盛誉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精神。另据史载,嘉靖年间,南倭北虏始终是明王朝的莫大祸患,武者抵御南倭的爱国史料不乏陈述。“嘉靖癸丑,倭初至海上,屯下沙镇上。蔡可泉主督平贼之事,招募僧兵数百人,其中三十六人最为枭捷。首号月空,次号自然。傍贼结营,一贼舞双刀而来,月空从不动,将至,身忽跃起,从贼顶过,纵铁棍击碎贼首,于是诸贼气沮”(明李绍文《云间杂识》之《三十六僧抗倭》篇)。关于武僧月空抗击倭寇的事迹,“顾炎武《日知录》也有记载,称‘嘉靖中,少林僧月空受都督万表檄,御倭于淞江。其徒三十余人,自为队伍。持铁棒击杀倭甚众,皆战死’。”[7]“万代传侠名”的近代女革命家秋瑾(1877-1907)以学练武术强身健体、激励斗志,其手笔《鹧鸪天》中“休言女子非英雄,夜夜龙泉壁上鸣”的词句至今令人深感振聋发聩。这些记载不仅是武术“强种御侮”、“抵御外侵”、“精忠报国”精神的观照,亦是基于武术凝聚武者爱国情怀的观照。

  诚然,武术凝聚武者高尚爱国情怀的武术精神远非源于宋朝,而是与武侠阶层的诞生相共生。“西陵侠年少,送客过长亭。青槐夹两路,白马如流星。闻道羽书急,单于寇井陉。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唐人王昌龄(698-757)之《少年行》给予春秋战国时期刺客荆轲高贵的爱国精神以赞赏的抒发,其洋溢爱国情怀的笔势与荆轲英雄壮举一道万古流芳。

  2.2铸就武者敬业品性的武术精神

  武术铸就武者敬业品性的武术精神,彰显于武术通达卓越之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昭示于中华民族对真与善、合规律与合目的性相统一之人类“大一”生命的追求[8],体现于武者对“闻鸡起舞”、“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之躯体磨砺的执意,体现于武者“内外兼修、表里如一”操守修行的执着,体现于武者对仁爱与仁义、贵生及贵和思想修道的执拗。这种品行远非“更高、更快、更强”之拼搏精神所能及,观照于武者用武之道——“侠肝义胆”理念下恪尽职守的执着品格,正所谓孔孟所讲“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武侠品性,突出表现在先秦“刺客”们的英雄事迹中。“桓、文之后,大夫世权,陪臣执命。陵夷至于战国,合从(纵)连衡(横),力政(征)争强。繇(由)是列国公子,魏有信陵、赵有平原、齐有孟尝、楚有春申,皆借王公之势,竞为游侠,鸡鸣狗盗,无不宾礼。而赵相虞卿弃国捐君,以周穷交魏齐之厄;信陵无忌窃符矫命,戮将专师,以赴平原之急;皆以取重诸侯,显名天下,扼腕而游侠者,以四豪为称首。”[9]刺客武侠则属于较早的门客类人物,其中出名的刺客有胁迫齐桓公割鲁侵地的曹沫,以鱼腹之匕首刺死吴王僚的专诸(当即亦被其侍卫杀死),屡刺赵襄子未遂而尽忠义的豫让(伏剑自杀),独行刺杀韩相侠累未遂的聂政(自屠出肠遂以死),“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正所谓,“曹沫盟柯,返鲁侵地。专诸进炙,定中篡位。彰弟哭市,报主涂厕。刎颈申冤,操袖行事。暴秦夺魄,懦夫增气。”[10]他们为了职业既定的目标,即便明知是飞蛾扑火,却依旧义无反顾,着实令人敬畏。

  当然,武侠们敬业至舍生报告的武术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脊梁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受历史及生平背景的局限,武侠们“快意恩仇、动辄杀人”等负面糟粕也是应该得以批判的。

  2.3塑造武者诚信品质的武术精神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可谓是对大多武侠生平的真实写照,身体力行地示范着华夏“知遇必报”品性的高贵,展现“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主宰塑造武者诚信品质的英雄豪迈取向,这种以诚信为本、性命相换的精神成为春秋后世游侠的精神脊梁,亦是“武术精神对中国文化精神进行塑造的主要一面”[11]。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讲,“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12]显而易见,司马迁是以肯定的口吻歌颂着他心目中的布衣之侠,既划清了侠与儒的界限,也区分了布衣之侠与豪暴之徒及民间盗跖的区别,肯定游侠讲求信义、爱打抱不平的侠客精神,道明了游侠行为“虽不轨于正义”,触犯封建朝廷法纪,但受到下层民众的欢迎,特此为他们树碑立传。“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故士穷窘而得委命,此岂非人之所谓贤豪间者邪?诚使乡曲之侠,予季次、原宪比权量力,效功于当世,不同日而论矣。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少曷可少哉。”[13]司马迁以贤人、豪杰相赞于布衣武侠,并以布衣武侠与季次及原宪比较地位、衡量能力及比量对当时社会的贡献,执意于对武侠杀身不悔、扶危济困、不图报答等侠义品行的充分肯定,执拗于对武侠一诺千金之诚信品性之不可或缺的阐发。

  显然,中国武术塑造武者诚信品性与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倡导“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体力的竞赛,绝不是金钱的竞赛”[14]的诚信品格之约束遥相呼应。但是,中国武术精神更以武者躯体性命承载其塑造诚信品质的崇高使命与担当,凸显塑造武者诚信品质的武术精神甚为更高一筹。

  2.4构筑武者友善人伦的武术精神

  武术构筑武者友善人伦的武术精神发端于儒家文化的核心内涵——“仁”之友善及墨家“兼爱”、“天下莫贵于义”的思想,这种注重仁义、崇尚道德的品性在立人方面表征为武德戒律,在武侠英雄事迹中表征为劫富济贫、锄暴安良、抑恶扬善所追求的泛爱行径。从武德戒律上看,有“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左传.宣公十二年》)之“武有七德”;有“学拳以德为先,恭敬谦逊,不与人争,方是正人君子。学拳宜做正大之事,不可恃艺为非,以致损行败德,辱身丧命”(《武技书.初学条目》)之学拳约律;有“善修其身,善正其心,善意待人,善守其德”(《永春白鹤拳.拳谱》)之学拳四善;“常奉师,常守法,常精练,常提防;戒谈人高下,戒妄动手足,戒贪淫美色,戒夜行不轨,戒助人为害,戒交游奸邪”(《岳家拳》)之四常六戒;有“人品不端者不传,不忠不孝者不传,人无恒心者不传,不知珍重者不传,文武不就者不传,借此求财者不传,俗气入骨者不传,市井者不传,拳脚行不传”(《昆吾剑箴言》)之择徒慎虑;有“一忌荒惰,二忌矜夸,三忌躁急,四忌太过,五忌酒色,六忌狂妄,七忌讼棍,八忌假正,九忌轻师,十忌欺小”(《少林拳短打十戒》)之练功十忌,等等。这些武德戒律无不彰显着武术构筑武者友善人伦的传统。

  武术构筑武者友善人伦的武术精神在武侠英雄史迹中亦是不一而足。例如,司马迁在其《游侠列传》中明文记载,“以余所闻,汉兴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之徒,虽时扞当世之文罔,然其私义廉洁退让,有足称者。名不虚立,士不虚附。至如朋党宗强比周,设财役贫,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游侠亦丑之。”清晰表达了司马迁“以余所闻”对武侠们虽触犯王法但能够做到重仁义而廉洁谦让、尚道德而不耻私欲、合道义而丑豪暴等游侠精神的赞颂。

  3小结与启示

  综上所述,武术精神立己育人之精华与个体层面核心价值观之价值准则间具有同源、同根性,以凝聚武者爱国情怀、铸就武者敬业品性、塑造武者诚信品质、构筑武者友善人伦等价值目标建构起武术精神价值的授武、学武、用武、品武史料不乏其陈。

  启示我们,梳理与整合贴切于武术精神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素材不仅具其弘扬武术人文精神的价值担当,亦具其契合当代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价值。也再次明示,传承武术文化与弘扬武术精神依然是时代赋予的伟大命题。

  主要参考文献

  [1]夏征农,等.辞海[Z].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1154.

  [2]吴文藻.吴文藻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文集[M].民族出版社,1990:217.

  [3]周大鸣,秦红增.中国文化精神[M].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45-47.

  [4]温力.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武术的对外交流[J].武汉: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7):31-35.

  [5]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印发[OB/EL].2015-08-03.中央政府门户网站-今日中国-中国要闻,http://www.gov.cn/jrzg/2013-12/23/content_2553019.htm.

  [6]董跃忠.武侠文化[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116.

  [7]邵雍.上海讨论中国会党史问题探讨会党在近代中国的功过[OB/EL].2015-08-12.中华文史网-社会史,http://www.historychina.net/shs/356652.shtml.

  [8]王宏.中欧体育哲学思想比较[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182-183.

  [9]班固.汉书?游侠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7:3697-3724..

  [10]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2988-2989.

  [11]周大鸣,秦红增.中国文化精神[M].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244-245.

  [12]班固.汉书?游侠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7:3691-3695.

  [13]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7:3182-3193.

  [14]王祖爵.奥林匹克文化[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29.



作者:  编辑: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