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2015萧山各镇街“走在前,争第一”大型系列采访 > 萧网记者挖亮点 > 正文

清淤老把式重现江湖 傅楼村“捻河泥”你见过吗?

更新时间:2015年8月28日 17:5    内容来源:萧山网   

  萧山网讯 旧时的冬季农闲时节,乡村的小河常见水泥船。船上站着两三个男人合力用专门的工具把河底油黑发亮的河泥“请”上船,入船舱。这一场景俗称捻河泥。

  时下“五水共治”工作正在各地开展得如火如荼,而新塘街道傅楼村在尝试了各种治水方法后,又将几十年前的积肥清淤老把式“捻河泥”搬上了台面。从现在来看,仍不失为一种生态治水的好方法。

清淤老把式重现江湖 傅楼村“捻河泥”你见过吗?

“捻河泥”重现江湖

  捞沉船 制河泥篰

  傅楼村试行古方法清淤

  “在没有化肥的年代里,河泥可是个宝。每年临冬季节,农民会将河道里的淤泥用捻泥船和竹制的捻泥篰,用人力的方式搬调到桑地里用作肥料,同时还清淤了河道、方便航行。”傅楼村党支部书记娄会江告诉记者,捻河泥作肥料这在30年前的江南农村并不稀奇,可如今这项老底子技艺几乎已经绝迹了。

  那村里缘何又要将这项清淤老把式搬上台面呢?“小洪,我也不怕亮家丑,你看这条蒋沈河,前年村里才刚清淤过,又这么脏了。”娄会江无奈地说,“治水办法想了好多种,都不见成效,就拿老祖宗的方法来试试。”

  “捻河泥”这项老把式,最基础的配备就是一条水泥船和捞河泥的篰,可光这两样东西,村里就筹备了半个多月。“用来捻河泥的这条船还是40年前傅楼村第四生产队用来运输的,之前都沉在河底20年了,最近才重见天日。”娄会江说,村里对打捞上来的旧船进行了修补维护,努力恢复了它的运输功能。

  船算是有了,捞河泥需要的两副篰,又是村里找遍了全村年长的老人赶制出来的。“这捻河泥年纪轻的根本就没见过,更不用说捞河泥的篰了,而年长的么因为时间久远也都慢慢遗忘了这项技艺,可费了一番周折呢。”娄会江说。

清淤老把式重现江湖 傅楼村“捻河泥”你见过吗?

大溇底的河道较窄,正适合“捻河泥”的老方法

  成立专职“捻河泥”队伍

  捻到河水恢复清澈为止

  在傅楼村河南楼自然村,68岁的朱荣兴和67岁的王国云一起,分站在船的两头,捻着蒋沈河支流大溇底的河泥。这是两人时隔几十年,又在村里重操起捻河泥的活计。

  干了几十年的农活,朱荣兴对于捻河泥记忆犹新。“捻河泥全凭经验积累,拿着用竹制成的河泥篰在河底一直刮,感觉到篰里有分量了,再利用惯性将篰往上一抬,将里面的淤泥倒进船舱。”朱荣兴说,老底子捻河泥前先要在积肥的河塘边筑个河泥荡基,捻满一舱河泥时,再将船舱里的河泥抛到荡基里存起来,等到开春时做农作物的肥料。“如今大家生活条件好了,农田也少了,基本上已经不用了。”

  “看似简单的捻河泥可是项技术活,搁在以前,工人们可都是拿双倍工分的。”娄会江坦言,就连已经50岁的他也仅是看过而摸不着其门道。“这种人工捻河泥的方式适用于河面较窄,又不能筑坝打干河水的河道,正适合我们这条河。”娄会江告诉记者,蒋沈河支流大溇底全长250米,河面较窄,人工捻河泥的方式既能保护河墈,又能彻底清淤。

  目前,村里已成立了由10多个60岁以上老人组成的专职捻河泥队伍,打算每两天一班,一个月开展四、五次捻河泥行动,彻底恢复水质。“前年清淤后,这条河里就听得见青蛙叫了,甚至还出现了小鱼小虾的身影。这次老底子的治水办法虽然还在尝试,但我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恢复清澈是指日可待。”

清淤老把式重现江湖 傅楼村“捻河泥”你见过吗?

没多久,满满一船舱的河泥就被捻了上来

  生态又环保的清淤老把式

  新塘要全面推广

  五水共治要治本最关键的就是彻底清淤。“河床不清理,光把河面垃圾清理掉是没有用的,天气一热,底下的污泥就会往上泛。”据村主任楼建灿介绍,他们将把“捻河泥”这一项传统推广到村里的其他河流中,助力五水共治。

  街道农业科科长王国兴也对村里这一生态又环保的清淤古方法表示赞同。“捻河泥不受季节限制,不用抽干河水,又比动用大型机械清淤来得省钱,我们将以傅楼村为试点,考虑将‘捻河泥’推广到街道其他范围内的小河流,断头浜的河水治理中。”

  当然除了捻河泥,傅楼村在五水共治工作上也是多措并举。“我们在河道里都栽种上了能吸收有机成分的水生植物,另外在大溇底段,村里还将建立一个150㎡的生态池,对村民的生活污水截污纳管,工程下个星期就进入招投标了。”

  “捻河泥”这项老传统重出江湖,助力五水共治。怎么样,傅楼村的这一怀念做法,大家是否从中有所启发呢?



作者:记者 洪美娜 通讯员 夏丹  编辑:洪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