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河上抗战纪念馆 > 最新动态 > 正文

蔡林江的故事

更新时间:2015年7月15日 9:18    内容来源:萧山日报   

蔡林江的故事

蔡林江的故事

蔡林江的故事

蔡林江的故事

  春节时候,见到老人蔡林江夫妇。时间如同深水急流,不知不觉之中改变许多。蔡林江老人年前还能与人自如交流,现今大声呼唤他,老人并不知晓,等旁人拉住他,指点他的目光,他才醒悟过来。两位老人经历过70年前席卷中华大地的那场战争,他们的第三代、第四代却有人并不晓得祖辈的经历,其中的细节连他们的子女也不清楚。

  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已过的世代,无人纪念。

  老人面目慈祥,如同高挂枝头的红柿,秋风中渐渐熟透。有感于此,趁着他们尚能回忆的时候,访问老人,记录成文。

  三千精壮剩一人

  蔡林江老人生于一九二五年五月初九,萧山区靖江街道和顺村人,兄弟姐妹九人,蔡林江排行老五,九人中如今唯有他健在。

  兄弟中老大定居绍兴安昌;老二入赘海宁,不久病故;老三14岁时给人放牛,病逝于余杭下沙一牛棚之中;老四壮年殁于老家靖江和顺村;老六迁居义蓬围垦,年老时误染毒物身亡。姐妹中大姐嫁在邻村;二姐嫁在本村,婚后不久亡故;三姐嫁在瓜沥。除二哥、二姐和三哥外,均有后代存留。

  战乱的分散,世道的艰难,由此可略见一斑。

  蔡林江18岁出头之时,四哥应征入伍,几个月后探亲回家,再也不肯回部队去。原来,四哥饭量很大,在家中一餐要吃三碗饭,到了部队,虽然紧赶慢赶,但吃完两碗饭,饭桌上的饭盆就空了,饿得要死。

  逃兵的刑罚是非常重的,全家人终于想出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让蔡林江顶替四哥当兵。为了亲人的安危,又听说在部队能吃上白米饭,蔡林江就答应了。征询乡上的意见,也同意了,让蔡林江去部队先顶四哥的名字,过几个月再把姓名改过来。

  就这样蔡林江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他被分到萧山县政府自卫队第八纵队第三大队第八分队第一班,整支部队约有三千人,蔡林江所在的分队有近五十人,队员来自福建、湖南、广西等地,有老兵,也有新兵,蔡林江是其中最年轻的。

  那时,萧山已经沦陷,萧山县政府迁入河上凤坞村。蔡林江随部队驻扎在河上江家桥一带,每日操练,摸爬滚打,由一个农民变成了一个军人。

  这样训练了一年多,1944年上半年的一天凌晨,天还漆黑的时候,蔡林江所在的部队紧急集合。命令说上午有一支日本军队要来攻打河上,部队必须马上进入阵地,伏击敌人。

  蔡林江他们顾不得吃早饭,立即开拔,在萧山县城通向河上的一条必经之路两侧山坳设伏。几千将士隐身山林,蔡林江趴在山上的坟墓后面,露出黑洞洞的枪口,指向山下的公路。

  山林寂然无声,山上的人等得心焦。日上三竿,大约八九点的时候,山下的公路上果然过来了一支日本部队,打头的擎着膏药旗,杀气腾腾。

  战斗一打响,枪声大作,蔡林江他们根据命令,所有的子弹都往膏药旗打去。日军猝不及防之下,膏药旗很快被打落,日军撤了回去。中方胜了第一阵。

  中方的将士还来不及欢呼,后撤的日军推出重机枪,布好小钢炮。很快,战士的头上都是飞来飞去的子弹,炮弹也呼啸着铺天盖地而来。蔡林江所在的坟茔“轰”的一声炸开,弹片混着泥土、石头飞散开来。蔡林江马上把头埋低,等炮声过去,伏起身来,抖落全身的碎石泥屑。空气中弥漫着硝烟味,日本人的炮弹还在密集炸响,看到身旁的坟墓被炸开,露出一个大洞,蔡林江想也不想,一个翻身就躲了进去。

  等炮声稀疏了,蔡林江才发觉,自己正伏在一口腐烂的棺材里。“都说棺材装死人,没想到棺材救了我的一条命。”回忆往事,蔡林江这样说。

  再次组织进攻的日军还是遭到了两侧山峦射出的密集子弹的阻击,前进不得。因为摸不清山上的底细,又加之战略意图已经暴露,中方已做了准备。日本军队死伤多人后,悻悻而归。

  这场战斗终以中方的胜利告终。也因为有着江家桥这条防线,萧山县政府所在的凤坞也保住了,并坚持到了抗战胜利。

  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蔡林江他们都很高兴,但部队也没有什么财物可以庆祝。当时的老百姓都很穷困,蔡林江他们依然青菜萝卜下饭。

  之后,蔡林江被编入盐警队,告别服役3年多的自卫队,来到上海奉贤,每日到盐户家中收取海盐,监管海盐的生产。

  七十多年过去了,当年那场战争的参与者,无论是日方带兵的将领,还是中方参战的小卒,太多的人已经归回尘土。蔡林江老人也许是当时萧山县政府自卫队队员中唯一健在的一位(萧山日报2015年2月4日语)。

  三千壮士。

  而今只剩一人。

  噩梦已醒忆难抹

  蔡林江老人的老伴周金英,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廿五日生,原籍上海奉贤。在她对往事的回忆中,我们更多地听到战争的残酷无情,厮杀对一个普通人的戕害。

  周金英老人说,她5岁那年11月的一天,父亲的一个徒弟(周金英老人的父亲是剃头匠)冲进来:“师傅,快逃,日本人打进来了!”周金英老人的父亲当时正患伤寒,小金英被正巧在家的小娘舅一把抓起,用布带捆在身上,带着她逃了出去。

  一路上,到处是中方军队挖的战壕(据史料记载,1937年8月,国民党第八集团军在奉贤挖掘战壕设防,11月5日撤退,7日全部离境)。在周金英老人的记忆中,中方军人挖出圆台面大小的深坑,身体藏在里面。老人说:“这种躲法最怕日本人的飞机,炸弹扔下来,弄不好就把人葬在里面。”

  逃出三四里地后,周金英跟着一群人躲进一处山冈,那里正巧有一个寿坟,里面没有葬过死人,坟墓比较大,十多个人就躲了进去。

  日本军人开始搜山,拿着刺刀不停地捅怀疑藏有人的荒草堆。眼见日本人越来越近,躲藏的人都紧张起来。这时,他们中间一个吃奶的孩子可能肚子饿了,哭喊起来,可做母亲的也没有奶水,一时无计可施。

  后来发生的事情让周金英终生难忘。那个母亲把小孩子放在屁股下面,坐了下去,生生地把一个哇哇大哭的孩子坐死了。

  日本军人走得越来越近,躲在寿坟里的人可以清楚地看到那个军人的面目,“人很高大,老胡子,走起路来咔嚓咔嚓响” ——周金英是这样回忆那个日本军人的。

  山上荆棘蔓生,周金英他们躲藏的寿坟在山林深处,周围有不少高高低低的坟包。山路崎岖,一些带倒刺的藤蔓几次挂住那个军人的衣服,那人用刺刀往四周扎了又扎,见没有什么反应,就退了回去。

  周金英他们在寿坟里躲了三天,饿的时候就到远处河荡上停着的一条小船上煮些粥喝喝,那条小船有一个棚盖,可以遮挡视线火光。一直等到战事结束才下了山。

  周金英老人回忆,回家路过一条小河时,看到河水都是红的。

  在日本人占领期间,周金英亲眼看到表哥被日本人摔得半死,又被枪毙。她自己也有过一次被刺刀抵住胸膛的经历。那时她父亲病逝,母女三人想办法把大米从乡下贩到城里,赚些差价,勉强生活。每次贩米需要把米袋缠裹在身上,偷偷运进城去,进城一次能带上10多斤米,几个来回后凑成一袋,卖给城里的人。

  一次过炮楼的时候,一个日本兵“噔噔噔”从炮楼上跑下来,拦住她们四五个小孩,“叽里呱啦”说了一通,指着“枪篱笆”(炮楼周围禁止中国人进入的竹栏杆、竹篱笆),意思说这些小孩钻“枪篱笆”。

  “那几个小孩子中我最大,我想,死就死了,就大声对那个日本兵说,‘我们没有钻枪篱笆!’”周金英回忆说。

  看见有人反抗,日本兵的刺刀就抵住了周金英的胸膛。

  一旁的翻译官跑过来,拿着路条向日本兵解释,这些都是小孩子,都是良民,不会钻“枪篱笆”的。

  周金英逃过一劫,但从此不敢再偷运大米进城了。

  日本人投降后,周金英的瘸腿养姐匆匆出嫁,周金英此时已15岁了,面容姣好,家中母女两人却愈发担心害怕。当时有许多自称“游击队”的人出没,她的一个表嫂,生下小孩还在坐月子,却在一个夜晚被两个自称是“游击队员”的男人强奸致死。

  陷入强烈恐惧中的周金英,认识盐警队的蔡林江,见蔡林江身体好,人又老实。一天正巧蔡林江经过家门,就大着胆子自荐求亲。

  在奉贤的蔡林江正有归意,两人情投意合,告别奉贤的亲人,来到萧山老家。

  劫波渡尽泯恩仇

  回到萧山的蔡林江和周金英,很快成亲。为了生计,蔡林江来到当时的头蓬马家做长工,周金英在靖江操持家务。

  有一日,马家的女儿要到头蓬南边做客,蔡林江被指派推羊角车(独轮车)送小姐前行。路过一座木板桥时,碰上当地巡保组的卢组长和他的妻子。卢组长喝令马家小姐下车,强逼蔡林江推车送妻子上路。过木板桥的时候,木板松软,桥心有一块木板翘起,羊角车一震,卢组长的妻子本来坐在羊角车一侧,又移动了位置,羊角车翻转,两人都掉落河中。

  蔡林江游到岸边,本想再去看看卢组长的妻子,岸上的几个老人悄悄拉住他。一个老人说:“快走快走。”一个老人说:“卢组长随身带枪,逃命吧!”

  蔡林江就此回到家中务农。

  新中国成立后,蔡林江在六十年代走遍萧山、富阳、绍兴等地的航坞山、青龙山等山头,开山放炮,倒是避免了被批斗的窘境。只是开山放炮赚来的工分,到年底生产小组折算工分的时候,只能打对折。

  开山是危险的行当。有一次开山放炮,炮声比预计中的少了一响,山把头和蔡林江上崖查看。快爬到炮点时,上面突然响起惊天动地的巨声,霎时大小山石下雨般哗哗地滚落下来。情急之时,山把头不住地高声呼叫“耶稣救救”,蔡林江不住地直声大喊“菩萨救救”。神奇的是那次两人都逃出了鬼门关,而且还毫发无损。

  那场战争的余波并未平息,七十年代初,蔡林江的大儿子报名参军。体格关已顺利通过,而且因为身体条件出色,预备去特种兵部队服役。政审的时候,却查出蔡林江新中国成立前当过兵,蔡林江的大儿子从此就一辈子做了一个地道的农民……

  风风雨雨,蔡林江和周金英相濡以沫近七十年。时间如同深水急流,眨眼之间,许多的事情已经成为过去,如同影儿经过。两位老人说,现在不用担心吃什么,穿什么,当年无论怎么想也想不到晚年会有这么好的辰光,相较同时代的人,他们是幸运的!

  铸犁为剑,铸剑为犁,过去的事情还要再来。列宁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忘记过去的灾难,就会给未来带来灾难。

  后来的人哪,愿你我都能从那场快被淡忘的争战中,咀嚼些什么出来。



作者:  编辑:洪玲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