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河上抗战纪念馆 > 最新动态 > 正文

亲历老人:对鬼子的恨 伴随了一辈子

更新时间:2015年5月19日 15:57    内容来源:   

  抓苦力、建碉堡、设据点、抢粮、烧房……70多年前,侵华日军在石岩山烧杀抢掠

    亲历老人:对鬼子的恨 伴随了一辈子

亲历老人:对鬼子的恨 伴随了一辈子

亲历老人:对鬼子的恨 伴随了一辈子

     石岩山上一览亭附近,有一处抗战遗迹,对当地不少年轻人来说,这里的碉堡遗迹只是童年嬉戏玩耍的记忆,但对经历过日寇肆虐的老人们来说,这是他们最痛的经历。如今,新建的一览亭已不在原来的位置,当年的碉堡也已损毁,但留给石岩山下老百姓的痛却不能忘怀。

  “阿凤伯,有人找。”走进蜀山街道金西村的老年安置点,工作人员带记者上了2楼,阿凤伯迎着阳光走来,身形健朗。阿凤伯本名彭茂松,因为乳名带凤,上了年纪以后,村里人都唤他做“阿凤伯”。听说是来找他了解当年抗战的事,阿凤伯热情地把记者请进了屋。

  “1940年,农历十二月廿四,那天下了好大的雪,侵华日军来到我们金西村一带,占领了石岩山上一览亭,开始在那里建碉堡。”那年,阿凤伯13岁。因为要建碉堡,金西村和附近村的不少村民被日军抓去做苦力,正月里,炮就拖到了据点。

  “当时侵华日军用铁丝网把地圈起来,河南岸的半个村都夷平了,就是为了建据点。被赶出来的村民只能挤在同村人家,或去投靠亲戚。”阿凤伯说起当年的事,恍如昨日。“1941年5月,一览亭被拆了,原址建起了碉堡。石岩山上一共有5个碉堡,3个对准木尖山,1个对准湘湖,还有1个对准萧山城区,附近还设有仓库。山上修建碉堡,我们在山下看得可清楚了。后来,我就和村里人隔三岔五被抓上去拔草。当时的日本士兵一不如意就打我们,交代办的事没办好直接开枪就杀了。”

  为什么要把碉堡对准木尖山?阿凤伯告诉记者,当时木尖山北面有一个小山坡,当地人叫它“瓜藤山”,地方抗战部队在那里有阵地,与石岩山上的日军正好形成对峙的状态,经常交火。“记得第一声炮响那会儿,我们村里的人正帮木尖山的抗战部队修战壕。当时,地方部队也料到侵华日军很快会有动作,只是没想到来得那么快。”阿凤伯听去修战壕的村民讲,“轰”一声,一炮就打到了壕沟不远处的山上,很深一个洞。抗战部队里的人一看情况,赶紧叫村民回家躲避。

  “炮是打远不打近的,我们村在石岩山脚,反而不会被炮轰。黄家章村一带就可怜了,不知道被炸毁了多少房子,死了多少人。”虽然被炮打到的概率不同,但其他的威胁依然伴随着附近的村庄。阿凤伯清楚记得,日军刚来的几个月,管得特别紧,村民都不敢出户。“当时,村民在路上走着走着就有可能被侵华日军击毙,因为在他们看来‘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除了随意杀人,侵华日军还时不时来村里抢粮食,烧房子,看到女村民还要糟蹋,真是太可恨了。”

  阿凤伯记忆中有个叫朱妙金的年轻人,当年为了躲避战火回家务农,在田埂头就被击中了头部。还有一位同村大娘去曹家桥亲戚家一趟,也被侵华日军击毙了。此外,附近的湖山村有人身中十几刀惨死,湖东村有人全家被灭门……那段时间,死人不是稀奇事。

  “木尖山的抗战部队和侵华日军有时半夜都交火,那时候每个人的心都是吊着睡的。一听到炮声,大家就翻下床躲起来,炮就从大家头顶打过去了。这样的日子一直到地方部队撤退到木尖山南面才好些。”阿凤伯说,后来,侵华日军在村里设了关卡,村民得靠良民证过关;在田里干活时也要在田里插上日军军旗才不会被击毙。

  这样痛苦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侵华日军投降。“整整5年啊!侵华日军在我们这里祸害了5年那!等他们一走,村里几个年轻人就去拆碉堡,把里面的轨道、钢筋都拆了。”阿凤伯很愤慨,他觉得这是当地人对5年压抑生活的发泄方式。

  如今走上石岩山,一览亭在旧址边被重建了起来,碉堡也只剩底座和残壁。但这段记忆当地人不敢忘记,以口耳相传的形式说给小辈们听。“对地方抗战部队我们是很感激的,虽然沦陷后,他们实力远不及石岩山上的侵华日军,但他们一直坚持抗战,日军也是忌他们几分的。要是没有他们的制约,我们的处境还不知道会怎样呢!”时隔70年,阿凤伯依然掩饰不住对抗战部队的感激,也抑制不住对侵华日军的痛恨。

  希望广大热心民众、爱心企业为萧山抗战纪念馆募捐,捐款请注明“萧山抗战纪念馆专项”。收藏有抗战的相关物件也可联系本报热线。

  捐款户名:浙江省大爱慈善基金会

  开户行:工商银行保俶曙光路支行

  账号:1202024519900073213

  支付宝账号:zjsdacsjjh@126.com (右侧二维码用手机支付宝里的“扫一扫”功能扫描后,将跳转至“浙江大爱慈善基金会”的账号)



作者:  编辑:洪玲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