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聚焦瓜沥-第七届全国网络媒体萧山行 > 媒体聚焦 > 正文

解放网:网媒记者探访瓜沥特色文化

更新时间:2015年11月25日 15:16    内容来源:   

  21日下午,参加2014第六届全国网络媒体萧山的网络媒体记者们来到瓜沥镇,了解这里小城市发展新面貌及当地的特色文化。

网媒记者探访瓜沥特色文化

网媒记者探访瓜沥特色文化

网媒记者探访瓜沥特色文化

东沙农耕博物馆

  记者们首先来到东沙农耕博物馆和七夕花边艺术馆,他们用手中的相机,记录着东沙文化和一件件花边艺术珍品。很多记者坦言,以前并不知晓沙地文化和花边艺术,今天了解后大开眼界,尤其是精美的花边,令人印象深刻,瓜沥镇应该把花边作为特色产品继续发扬光大,让瓜沥花边走向全世界。

  据了解,杭州市萧山区东沙农耕博物馆是收藏,展示,教育,传播,创作,研究,交流于一体的一个公益性文化机构和平台。馆内展示有农耕农具,生活用具,文书等。包括明清时期,民国时期和建国初期的文物1000余件。展览主要以场景再现的方式追溯萧山东沙人们捕鱼弄潮的历史渊源,展示灌溉农用的乡土风情,陈述东沙农民春播秋收的耕作方式,还原草舍人家的日常生活,使人们在参观中体验原汁原味的农耕文化,感悟富有萧山东片地域特色的文明。真正达到了让年长者找回记忆,让年少者接受教育。

网媒记者探访瓜沥特色文化

七夕花边艺术馆

  七夕花边艺术馆内珍藏的作品大多是通过20多年收藏和征集而来的,有精品手工花边,精品机修花边,特种花边原料和花边艺术品等近千件展品。七夕花边艺术馆分为“花边原料展区”,“手工花边展区”和“机绣花边展区”三个部分。向人们展示萧山花边精良的制作原料,精湛的传统技艺,精美的花边艺术,让参观者在体验萧山花边前世今生的发展历史中展望萧山花边充满希望的美好明天。

网媒记者探访瓜沥特色文化

花边手艺传承者

网媒记者探访瓜沥特色文化

网媒记者探访瓜沥特色文化

坎山花边收发站

  离开花边艺术馆,记者们紧接着来到瓜沥老街69号的萧山花边收发站。这里,是萧山花边鼎盛时期上百家花边收发站中现仅存的一家,这里,一直保存着花边制作的原始设施设备和工艺流程。“看到阿姨们戴着老花眼镜,围坐在一起穿针引线,特有古老感”,来自中新网的记者表示,“在花边收发站,大家通过制作花边工艺品、生活饰品等形式,组织和维持了一支较高技艺的人员队伍,同时,还能向花边学习者提供一次实践的机会,特别好!”

  据悉,早在20世纪初,瓜沥这一带妇女就以擅长植棉织布、养蚕缫丝,以聪敏、巧手著称。1919年,沪商徐方卿在瓜沥招收了首批24名挑花习艺者。这24名女工成为24颗种子落地发芽,瓜沥也由此成为了萧山花边的发祥地。上世纪70年代末,挑花女工近三十万人,其代表作《西湖风景》被称为“世界花边之冠”,萧山花边畅销海内外60多个国家和地区,达到鼎盛时期。

  萧山花边已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保护与传承历史文化方面,瓜沥镇先后成立了萧山花边研究会,以不同形式传承与发展着萧山花边的技艺。此外,2013年瓜沥镇主编的《萧山花边》一书正式出版,对萧山花边的历史发展、制作材料、制作工具、制作技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收集和整理。同时,镇内的中小学校也陆续启动了萧山花边进校园活动,纷纷成立社团,创建花边特色学校,让广大学生学习挑制花边,使萧山花边技艺能够代代相传、后继有人。

  目前,瓜沥镇还在积极筹划萧山花边博物馆的规划建设,将民间文化艺术元素融入风情小镇、特色小城市建设结合,为萧山花边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下扎实的基础。

网媒记者探访瓜沥特色文化

瓜沥镇的“鸟巢”“水立方”

  本次媒体瓜沥行之后来到的是瓜沥镇文体中心项目建设现场,此项目于2012年动工建设,总投资2亿元,预计2015年年底竣工。在随后的小型媒体招待会上,瓜沥镇相关领导对这座崛起的小城市培育情况以及未来三年的发展战略做出推介。

  自2010年被确立为全省小城市培育试点镇以来,瓜沥镇实施了总投资130亿元、涉及100只项目的“百亿百项”工程,第一轮小城市三年行动计划中,瓜沥镇全力以赴抓重点、破难点、创亮点,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去年,原瓜沥、坎山、党山三镇合并为新的瓜沥镇,围绕“提升老区、建设新区、发展园区、启动山区”总战略,建起了区办事服务中心瓜沥分中心、瓜沥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等四大公共服务平台,完善路网、排污、绿化等城市化基础设施,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小城市建设各项工作正有序、有力、有效推进。

  下一步,瓜沥镇将围绕新一轮小城市培育试点三年行动计划,以实施“个十百千万”工程为抓手,做到一年一年定任务、一年一年抓落实、一年一年出成效,为把瓜沥打造成杭州都市经济圈临港工贸新城打下扎实基础,力争各项工作全省一流、全市领先、全区前列。



作者:  编辑: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