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2015杭州萧山国际武术文化湘湖论坛 > 论文获奖学者 > 正文

奥林匹克文化价值论下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以武术精神文化为例

更新时间:2015年9月21日 21:11    内容来源:萧山网   

  刘鑫 胡玉玺

  (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44)

  摘要:文中以奥林匹克文化价值论为研究起点,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归纳法剖析民族传统体育中的武术精神文化,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特征: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贵和尚中,刚健有为,借鉴奥林匹克文化价值属性、传播途径,促进当代武术精神文化价值的“易化”,完成新时代民族精神文化的传承任务,并得出以下结论:武术精神文化在承载中国传统四大个性的“衣钵”时,应响应国际武术联合会发出的时代号召,紧跟新时期国家体育总局的步伐,与时俱进,走创新实践之路;吸收奥林匹克文化载体的优秀发展经验,弥补自身缺陷,去糟粕取精华,强大自身文化建设,和谐发展武术精神文化的价值与使用价值。

  关键词:奥林匹克文化;价值论;武术精神文化;民族传统体育;

  奥林匹克文化是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理念,“以西方文化为主导,以体育为载体的多元性文化,其具有远大理想和催人向上的先进文化。”[1]奥林匹克的文化内涵囊括以下六个特征:“和谐发展、公平竞争、团结友谊、奋力拼搏、重在参与、为国争光”,[2]这源于古代奥运会的举办宗旨,即强调人类的和谐发展,竞赛胜利者拥有的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爱国情操。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曾说:“体育是提升民族体质、矫正畸形身躯的最有效的途径,亦是培养荣誉心、公正无私精神的理想方法。”其代表作《体育颂》高度颂扬体育的文化势能与价值,对奥林匹克运动作出这样的评价:“奥林匹克运动并不只是在身体方面做出改变,而且包括智力方面、艺术层次。[3]”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对奥林匹克运动概括地说 :“奥林匹克主义的本质就是体育运动与文化的合二为一体。”因此,奥林匹克文化这一“飞机”以借西方雄厚的经济、政治优势为双翼,以强大的国际力量为螺旋桨,“以人文关怀、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民主观念等方面的优势为无形的动力支撑,”[4]才使得奥林匹克运动传播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发挥其文化、经济、政治之“蝴蝶效应”,促进了和谐统一体的大世界,加速世界和平化进程,书写人类前进历史的里程碑,具有跨时代、跨世纪的纪念意义。《奥林匹克宪章》第6条正式规定:“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通过没有歧视的,和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相互理解的奥林匹克精神的体育实践来教育青年,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

  1 价值论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辉煌巨作,凝结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学术成果高峰,开篇明义,马克思首先讨论商品和价值的定义,价值论是资本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这样论述:“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两重属性,价值是一个商品实际存在的价值,不会随着外界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使用价值是商品应用于实践所体现出来的能力和价值。”[5]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在商品的二因素中,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对立统一的关系,统一性表现在二者互为依存、互为条件,缺少其中一个都不能构成商品,价值的存在是使用价值的前提,没有价值的商品是不能用来交换和使用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载体,没有使用价值,价值也不复存在。若果,奥林匹克体育盛会隐喻为商品,那么奥林匹克文化的精神价值就是该商品的使用价值,其在古希腊发源,盛行于现代社会,奥林匹克文化的精神价值在当代是不可超越的,拥有着具足轻重的地位,享誉八大洲、四大洋,是和平年代的盛会,也是当今世界和谐社会的象征,为人类和平实践事业默默无闻的卓越奉献。因此,民族传统体育中的武术抑或借鉴奥林匹克文化模式、运行机制,有批判的保留传统文化的特性,将是武术精神文化在当代扬名立万的机遇与挑战。

  2 民族传统体育

  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相对于国际性的盛会奥林匹克体育,是小巫见大巫,但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是区别于其他民族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标志和唯一标准,具有本质属性的差别。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先人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模式的统一体,周伟良提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在中国近代之前产生发展、由中华民族世代实践并流传或影响至今的体育,”[6]涵盖在中国远古时期和古代时期产生发展至今保留较为稳定完整的固定的机制且影响至今的体育活动,囊括在个别或者部分民族出现并保留至今为稳定完整的固定的机制且影响至今的体育活动,前者可能走出国门迈向世界,后者发展较为缓慢,但发展至今仍然保留民族传统文化。武术这颗璀璨的东方明珠是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迄今为止较为完成保留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核心主体,与中国导引术、民俗民间体育、传统节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共同组成一个整体,似祖国山河中的五十六只民族,具有无可比拟的功能、价值。

  2.1 武术的精神文化

  中国武术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传播符号、载体、形态,承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是具体文化模式的行为认知、思维方法的具体体现,诌议武术的精神文化,涉及明确武术的内涵、外延、本质特征、功能、价值、结构,武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载体,以技击为本质属性,涵盖丰富套路、格斗、功法三位一体的具体内容,属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凝结着儒释道三家的伦理、哲学精华,儒家的中庸合一、道家的处世无为、佛家的禅定参悟等的东方意蕴,博大精深,独一无二。

  2.1.1 “武文化”精神价值

  武术文化的精神价值是武术文化特征的具体表现,简要明之即武德,是中国传统文化四大特性的理论实践: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贵和尚中,刚健有为,这四个方方面面是武德的诠释,首先,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观是现代社会发展的生态和谐理念的具体实践,包括身心和谐、人际和谐、天人和谐,身心和谐淋漓尽致在武术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修炼过程中,这一过程中修炼者从明劲到暗劲到化劲的挥洒自如,诸如意拳大师王芗斋一招连败外国拳师,形意拳大师韩慕侠勇挫俄人康泰尔,意拳、形意拳均是达到身体和心理二者相结合,以吐纳呼吸为导引做到身心和谐;人际和谐具体表现在师徒传授的学习方法中,“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指的就是师傅在选择徒弟的时候要先考虑到徒弟的道德品质、待人接物;天人和谐主要是在师从自然的学习态度上,太极拳系、少林拳系、武当拳系、峨嵋拳系、八卦掌拳系、形意拳系、南拳拳系均有自家匠心独运的武功修炼秘籍,但这些武术拳种流派均遵循师从自然的学习态度,形意拳系中的鹤拳、蛇拳、虎拳、龟牛拳、虎豹拳、狼拳、猴拳、鸡形拳、八虎拳、黄鳝拳、龙形拳等均是站在“仿生学”出发,模拟动物形象,从而创立的。

  其次,以人为本的精神文化是当代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宗旨,是构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促改革的首要前提,这是“武术”科学发展观的必要,第一要义仍然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以人为本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就是武术文化的传承主体“人”,国家体育总局重新提出的“以人为本”的体育新理念,重视武术文化传承人的主体性,1985年全国武术挖掘整理活动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的保护,人这一核心是武术文化得以传播与继承的载体,书写着武术历史文化,弘扬武术文化精神,促进新武术文化的催生。贵和尚中,贵和谐,尚中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对民族传统体育和武术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性的作用,《易传》中“天下百虑而一致,同归而殊途”肯定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武术中的流派拳种不可胜数,太极拳系中的杨、李、孙、陈四大派别继承和发扬太极拳的太极学说,并各自创立门派,虽有门户偏见,但本质属性均是太极拳的分支,和谐发展,这是贵和尚中的理论实践;再如形意拳系就是在“贵和尚中的的思维模式和价值理念相互制约下所形成,并在长期的格斗、套路、功法的三位一体的训练实战中,内化为习练者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7]”

  再次,刚健有为源于《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寓意为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君子应当刚毅坚卓,奋发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美厚德,容载万物。这一传统文化精神是“武林君子”所崇尚的武术道德情怀,诸如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中墨家“兼爱、非攻”的侠义精神,明末清初点到为止的擂台比武约定,“近代志士提倡的轻生死、尚力行的尚武精神,勇于急难赴义之精神,视死如归、万死不辞的精神,重然诺守信义之精神,富有同情心的大无畏精神。[8]”

  2.1.2 “武文化”精神的使用价值

  费孝通先生认为:“精神世界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东西,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具有某种决定性作用;忽视了精神世界这个重要的因素,我们就无法真正理解人的生活、人的思想、人的感受,也就无法理解社会的存在和运行。[9]”他肯定了精神世界对物质世界的动力指导实践作用,因此,武术文化精神的使用价值是指武术文化精神在行为实践中的功能、效用,中国武术文化精神的作用体现在“民族凝聚,精神激励,整合创新。”[10]首先,民族凝聚是指整个中华民族整合为一种集体力量,以文化基本精神为思想载体,提升民族凝聚力,尚武精神是对民族凝聚力的最好诠释;其次,武术文化精神能够培育、弘扬民族精神,塑造爱国主义情怀,塑造追求真理、独立人格,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为武术的智能发展提供充足动力,其教育价值不可忽视,培育发现武术意境美、艺术美的能力,促进人与自然的进一步和谐。再者,武术文化是随着时代的步伐、社会实践的开放性和实践性,沿着螺旋式上升的轨迹向前发展着,整合创新武术文化的传播方式、方法,对武术文化的走出国门、迈向世界具有指导性的意义,怀特文化系统理论认为“技术工具是文化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在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传播模式上的改革迫在眉睫。

  3 结论与建议

  3.1 武术精神文化在承载中国传统四大个性的“衣钵”时,应响应国际武术联合会发出的时代号召,紧跟新时期国家体育总局的步伐,与时俱进,走创新实践之路。

  3.2 吸收奥林匹克文化载体的优秀发展经验,弥补自身缺陷,去糟粕取精华,强大自身文化建设,和谐发展武术精神文化的价值与使用价值。

  3.3 武术精神文化是武术物质文化的调味剂,而这是相互依存、相生相长,缺一不可,在建设武术精神文化同时,不可忽视对武术物质文化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熊斗寅.论奥林匹克文化[J].体育学刊,2005,12(1):11-14.

  [3] 崔乐泉.奥林匹克文化论[J].体育文化导,2009(9) :140-144.

  [2] 孔繁敏.论奥林匹克文化的交融、内涵与创新[J].体育文化导刊,2009(5):227-230.

  [4] 李向,孙庆祝文化势能与奥林匹克文化传播[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10):11-12.

  [5] 卡尔?马克思著.资本论[M].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24-127.

  [6] 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0-11.

  [7] 王海波,康德强.试论传统形意拳中”贵和尚中“的民族文化精神[J].搏击?武术科学,2013(09):12-13.

  [8] 刘保刚.试论近代中国的侠义精神[J].郑州大学学报,2013(02):14-15.

  [9] 费孝通.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J].北京大学体育学报(哲社版),2003(5 ):10-11.

  [10] 张岱年、方克立. 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4:299-230.



作者:  编辑:姚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