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2015杭州萧山国际武术文化湘湖论坛 > 论文获奖学者 > 正文

对中国传统武德的诠释与其当代价值探析

更新时间:2015年9月21日 21:11    内容来源:萧山网   

  余水清 张旋

  (武汉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

  摘要:

  传统武德是在武术形成过程中吸取传统伦理道德观与侠义精神形成了一套贯穿习武者习武、较技、收徒等一系列行为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处处表现着我们这个仁义之国、礼仪之邦的民族特征。对其进行诠释与理解,分析其内在精神内涵将对构建更加符合当代价值观念的当代武德体系提出供参考的理论框架。

  关键词:传统武德,文化,当代价值

  Abstract:

  Traditional morality of Wushu is the sum of a series of behavior norms about learning,competition,accept apprentice and so on, that assimilated the traditional ethics morals and chivalrous spirit in martial arts formed.It shown th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enevolence and politeness.Its connotative value should be given a explanation and understanding, it’s the framework for reference for us to build the modern morality of Wushu which in accordance with contemporary value.

  Key words:Traditional morality of Wushu;Culture;Contemporary value

  1、前言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一词在《周易?贲卦?彖传》中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说。所以武术除了其本身所具备的技艺传授之外,同时也具有教化的作用。武德就是这种职能。

  所谓武德就是指在从事武术活动群体中形成的对习武者行为规范要求的总和。那么,武德就不仅仅只是一种简单的精神道德范畴,而是一种隶属于武术这一大文化概念下的子文化,根据文化结构四层次说我们就可以从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四个方面将武德分为:武技、武规、武礼、武魂四个部分来对武德的文化内涵进行阐释。其中武技、武规、武礼三项属于武德的外显部分,武魂则是武德的精神内涵。

  2、对传统武德的诠释与理解

  2.1武技以寓德

  武技是习武者与技术本身之间的关系的表现,具体体现在技法动作、拳谚歌诀、器械选用等方面。武林重视武德的原因无外乎古代武术是杀伐之道,拳脚兵械动手即能伤人,如果无德之徒习练成这种技艺,那么必然会造成极大的祸患。反之如果将其用于正途,又能造福一方。这种矛盾在历代武林人物以及武侠小说中都不乏案例。

  拳谚歌诀是武术家将前辈的经验言简意赅的总结成的通俗语句,用以指导武人做人、行事、练功、社交等诸多方面。武德因素正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苌氏武技书》中强调“学拳宜以德行为先,方为正人君子”,其余拳谚中也有“未曾学武先习德”、“拳以德立,无德无拳”、“文以观心,武以观德”等说法,将武德摆到了极为重要的地位。

  “心正则拳正,心邪则拳邪”这种观念直接与武术技法相结合的方式,将武德中“制人不伤人”的思想浸染到技法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武术技法的应用,但是也是促进了中国武术的进步,武术之所以能够达到百花齐放的程度与这种思想的指导不无关系。并且将拳技与道德相结合,以武德支配武技,从而达到了一种“人文教化”的目的。

  2.2武规以尚德

  武规是习武者与社会及行业内部之间的关系的集合,具体表现为武行行规与门派门规。武行作为江湖的一个组成部分,继承了江湖行当规矩严明的特点。在江湖规矩的基础上逐步演变形成了行规与门规两个分支。老话常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要想在武术行当中扬名立万就得依着这些规矩,否则即便是功夫再好也难在江湖立足。

  门派门规与武行行规都是约束习武者的规矩,都对习武者行为进行了规范。《苌氏武技书》中有“学拳宜做正大事情,不可恃艺为非”、“凡事恭敬谦逊,不与人争”。不过门规与行规所不同的一点在于门规除了规定了门人弟子的禁忌之外,也对门派授艺的条件、徒弟学拳的守则进行了约束。例如少林《拳经拳法备要》强调“道勿滥传”、应传“贤良之人”。《少林十戒》中“强横不义者不传,强横则为乱,无义者则负恩”,武当亦有五不传之说。

  总体而言,无论是行规或是门规都是将习武者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约束与规范,杜绝了一部分习武者以其超越常人的技术进行危害社会的行为,避免了因无谓的纷争导致的人员折损。同时门规中对授艺的规定也保证了习武者自身团体中继承人的优良素质,在口耳相传、身传体教的年代在武术的传承过程中,既保留了前人流传下来的武术技术同时也能够进行推陈出新不断创造新的技术,为武术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2.3武礼以显德

  武礼是习武者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的集合,最具有代表性的礼节为拜师礼与社交礼。

  武礼形成形于清代晚期,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为这种礼教浸染极深。并且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武林礼仪,这套礼仪可以说繁复、繁杂、繁琐。其中以拜师礼与社交礼最有代表性。

  历史学家钱穆先生曾经将中国文化称为“孝的文化”,梁漱溟先生也将此一点列为中国文化的特征之一[ ]。武术在传承过程中沿用的是以宗法制为核心,以血缘关系或类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一套伦理观念体系,从而产生了“尊师重道”的观念。故此拜师时也使用“三跪九叩”大礼让徒弟与师父之间建立起一种类血缘关系,从而达到师徒一心的目的。师父要起传艺的责任,而徒弟也得肩负起赡养师父的义务。

  社交礼就是江湖中人交往中所使用的礼节,我们当代武术依旧采用的“抱拳礼”便是这种礼仪发展的产物之一。抱拳礼脱胎于传统礼仪中的拱手礼,动作中左手包右手取的是“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的和平意愿。这种礼节进入武行之后也演变为“五湖四海皆兄弟”的新寓意。

  传统武礼,外在注重仪容、礼貌、礼节,内在体现德行、谦逊、忠孝。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团结、和谐、友好。礼节不周、不到、缺失,轻者遭人耻笑,重者也会酿成血案。

  2.4武魂以明德

  前面所说的武技、武规、武礼都是武德在物质文化层次上的产物,而武德的精神内核却是由中国传统文化所孕育出的武魂。

  翻看民国时期拳谱作品不难发现,在书前题字或序言时不难发现“精神”一词常为人所提及。如吴志青先生所著《国术理论概要》之中楚伧就题字“宏我民族固有之精神”,马福祥亦题“推阐国术之进化,发扬民族之精神”[ ],孙中山更是为精武体育会题写了“尚武精神”四字。这种精神应该就可以称为武魂——武术之魂。中国武术之所以能够区别其他国家的技击技术,并且成为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是因为有了魂的缘故。

  2.4.1君子之道以立身

  君子之道向来是中华民族所追求的理想型人格,早在《周易?象辞》之中便以周易六十四卦为本,逐一阐释君子之德,如我们所熟知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均出自于此。自孔子始,塑造具有高尚品德与完善人格的“君子之道”便成为儒家文化所追求的崇高目标。

  千百年来,经历了多次文化变革之后,中国文化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体系。各行各业之中无不可见儒家文化的遗荫,武术自不例外。君子之道早已渗透进入武德内部,成为支撑武德的中华武魂中的核心要素,也是武人所以立身之本。儒家思想认为,“仁、义、礼、智、信”所构成的“五伦”是“君子”所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也是君子人格的基本特征。

  中国武术在儒家仁义精神的基础上,融汇了禅宗佛学的“持戒”“化解”的慈悲胸怀,又以道家的“不争”“虚静”修真养性来调处,深刻的反映了中华民族善良、热爱和平的美德[ ],武者行事过程中无不以此为原则。

  古代武术是杀伐之道,拳脚兵械动手即能伤人,所以武师更是会进行自我约束,武行老话“言必称三,手必成圈”讲的就是武人应当谦虚和气。并且,因为与人格斗非但容易与人结怨也容易给自己与师门惹下麻烦,所以武术拳谚中有“三分保平安”之说,即“带三分笑,让三分理,留三分话,藏三分技,交手让三分”教导习武者不逞强好胜、恃武压人[ ]。

  然而,与此同时武师当持身中正,不恃技欺人,不做奸佞之事。太极拳中有一要领“立身中正,不丢不顶”指的不仅是技术同时也是做人的道理。拳谚中亦有“心正则拳正,心邪则拳邪”的说法。

  行堂正之事,做顶天之人这就是中国武师的素质,也是中华民族屹立的根本。

  2.4.2侠客之道以傲世

  “千年文人侠客梦”中国人的侠客情节当是深入骨髓,文人墨客尚有“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憧憬,身负武艺的武师又怎么少得了“今日把试君,谁有不平事”的豪气?

  侠客的思想在武德中最为直接的体现就是济难扶困、惩奸除恶、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行为。只有在武德上具有高风亮节,并且在行为方式上具有突出表现的人,人们才把他们视若武侠[ ]。金庸先生在小说《神雕侠侣》中说出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言论[ ]。其实武术界里这种“为国为民”的侠风却是由来已久。历来国难之时不乏慷慨激昂的文士、马革裹尸的士卒、精忠报国的将领,同时也不会缺少肯捐躯赴国难的侠义之辈。

  李白的《侠客行》中赞颂过“烜赫大梁城”的义士朱亥、侯赢。明代倭寇进犯我国东南沿海,有少林棍僧出山协助戚继光、俞大猷等将领抗倭。近代面对洋人耀武扬威,霍元甲等一批爱国武术家挺身而出扬我国威,并开办精武体育会、中华武士会、中央国术馆等一大批武术机构传播国术以“强国强种”。八国联军入侵,单刀李存义组织武林人士于老龙头火车站阻击俄国侵略者,八卦掌程廷华在北京城与洋军力战而死。日本侵华之时,李尧臣、尚云祥等武术家也纷纷将本门功夫传授给军中将士抗击日寇。

  侠的形象是中华民族理想人格的象征,侠的精神上中华民族高尚情操和生命意志的理想精神;侠对正义的执着追求,对恶势力的永不屈服的斗争,为国为民的情怀都是我们的民族的永恒的梦想和追求,是后代习武者所崇敬的理想,也是为之奋斗的目标。中国人憧憬侠,却从不缺少侠!

  3、当代武德体系构建

  狄更斯的《双城记》中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用在当下依旧无比贴切。如今的中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传统与当代、东方与西方,信息大爆炸带来的文化之间的激烈碰撞正是当下面临的重要问题。中国此时正处于传统模式为外来文化所打破,而新生的文化体系却仍未完全成型的尴尬时期。武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支亦不免陷入同样的局面,传统武德体系与时代的不相容已是武术发展的当下之症,而构建符合当代特色的武德体系刻不容缓。

  首先需要明白的问题是传统武德在当代的价值。

  金庸先生在谈及“当代人最需要继承和提高的是什么”时说:“现在中国最缺乏的就是侠义精神。”康有为先生曾经于国难当头上表:“士无侠气则民心弱”。不难发现,每逢暴力事件发生,网络上充斥着的多是谴责之声与各类逃生技巧、自救技巧。诚然,这些手段都是为了保障生命安全,自然都无可厚非。但当一小部分暴徒却能在成百上千的人群中肆意杀戮时,却是一记以生命为代价敲响的警钟。固然此时有人挺身而出,他们也都是当之无愧的英雄,然而依旧要对大多数人问出:我们的血性何在!我们的勇气何在!我们的侠气何在!若是战争爆发,难道要以溃逃的后背来迎接敌人的枪炮?

  武术向来注重武勇,勇是武德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为这个时代带来的宝贵财富。武德中提倡的勇非是逞一时意气肆意妄为,而是在危机当头能够冷静理性地面对各种情况。国难当头投身报国,血荐轩辕更是无数武林前辈践行过的大勇。武行之中有拜关二爷的习俗,怕是除尊崇桃园三结义的义气之外,亦是为其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的勇气所折服。邪恶固然可怕,但是更可怕的是连直面邪恶的勇气都丧失殆尽。

  传统武德之中的武魂作为整个武德体系的精神内涵,实际代表了中国文化中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其中相当一部分内容与现今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八荣八耻”等并无悖逆。那么以武术为媒介,在武术练习中让习练者学习与感受武德的内涵应该说是有利于核心价值观的推广。并且以武术的形式来对下一代进行教育,既是一种寓教于乐便于接受,同时也是强健国人体魄促进全民健身的方式。外壮体魄,内实精神,这应当是武术能够为中国梦的实现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尽力而行的道路。

  另外信息化发展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信息,但是与此同时带来的弊端就是大量负面信息的冲击。这些负面信息中相当一部分言论是以抨击中国为目的,无视中国所取得的成绩无端抹黑,出言必言西方文化如何优于中华。另外也有一部分则是以复兴传统文化为旗号,宣扬早已为时代所摒弃的糟粕思想,又或是将中国传统文化捧上神坛,大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感,这类人多沉于历史回望曾经中国的兴盛,而不与时代接轨。这几种思想均不可取。

  立足新时代的武德体系的建立而言,传统的武德体系是在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伦理道德观下形成的一套包含习武者行事方方面面的体系。并且旧时代习武者的生存环境与当今已是天壤之别。受中国文化中扬文抑武特性的影响,武术在古代的地位并不像我们在武侠小说中看到的那么光彩夺目。中国民间素来有“三教九流”之说,其中有一种说法将其分为上中下三等。以武艺谋生的挂门中人在其中正是列于中九流中,与之并列的是贩夫、强盗、小偷之流。武人谋求生计也只有保镖护院、教场授徒、打拳卖艺等有限几条途径。所以在这种背景中所催生出的武行行规是否适用于当今尚需两说。再者,而今网络的兴起与信息传媒的变革都使得武术之中原本奉为独门之秘的部分诀窍或拳谱大多已被公诸于众,相关网络或者书籍早已屡见不鲜。那么,武德中门规这一条之中的重点就应从与门派传承的部分向行为规范与练功方面进行转移。

  如此一来,在当代武德体系的构建之中,我们就应当注意武技、武规、武礼、武魂中与时代结合的问题。传统武德之中早已经被历史所摒弃的糟粕,如封建迷信、封建等级观念、宗法意识等思想必须剔除。传统武术在过去由于这些内部因素,限制了武术的传播。虽然自民国伊始,武术就已经开始吸收西方思潮进行变革,虽然有所进步,但是这些思想积弊已久难以根除。尤以“门户之别”为甚,时至今日仍然流毒无穷。正如电影《一代宗师》中的一句台词“武学千年,烟消云散的事还少吗”。武术要真正想要在当代传播,延续过往辉煌的话,这些问题必须得到解决。如若不然,“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百年之后是否还有中华武术都尚待定论。重症需下猛药,那么从思想层面上着手解决这一类问题正是最佳解决方案。从新的武德体系建立出发,将这些不利于武术发展的糟粕剔除出去,构建更加适应社会环境、时代背景、经济条件的新体系,并以将其贯彻到武德教育之中以培养武术的接班人,以推动武术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4、结语

  武术的形成与传承过程中,不仅仅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技法体系,同时也吸取传统伦理道德观与侠义精神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武德观念。这套武德观念贯穿习武者习武、较技、收徒等一系列行为,处处表现着我们这个仁义之国、礼仪之邦的民族特征。诚然这套体系中存在部分糟粕思想,但是分析整套武德体系的构造将有利于我们构造更符合当代时代背景的现代新武德体系,并针对现代武德教育来进行变革。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06:26

  [2]吴志青.国术理论概要[M].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0:16,18

  [3]刘峻骧 .武术文化与修身[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 2008:01-09,49

  [4]张大为.武林丛谈[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3.08:61,21,75,80

  [5]陈山.中国武侠史[M].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 1992.12:184

  [6]金庸.神雕侠侣[M].广州:广州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02:678



作者:  编辑:姚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