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第七届全国网络媒体萧山行 > 魅力萧山 > 正文

跨湖桥遗址

更新时间:2015年11月23日 20:21    内容来源:萧山网   

kuahu_boat.jpg

2002年跨湖桥遗址出土的中国年龄最老的独木舟

  跨湖桥遗址

  跨湖桥遗址位于城厢镇湘湖村跨湖桥西南约700米处,属上湘湖地带。遗址共测定碳十四年代数据和热释光年代数据29个,均分布在距今约8000~7000年间。过后,不断上涨的海侵导致遗址湮没。

  2001年,陈中缄的后人向博物馆捐献的几十件骨器、石器证明,20世纪60年代初期,湘湖已有“古物”出土。1990年5月30日,萧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接到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萧山分校的电话,告知有同学拾到文物。于是,文管会干部前往城厢砖瓦厂取土现场,跨湖桥遗址被正式发现。几天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到现场考察,确认为新石器时代遗址。此时,遗址已经历了20年的取土。在取得砖瓦厂的支持、配合后,当即决定考古发掘。

  遗址经历了1990年、2001年及以后多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木(竹)器、骨角器,发现了灰坑、黄土台、残存墙体等建筑遗迹,尤其是发现了独木舟及相关木作加工遗迹。专家确定为一处内涵丰富、文化面貌独特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遗址的位置处于古湘湖跨湖桥西,且在跨湖桥自然村中,故把遗址定名为“跨湖桥遗址”。由于有两次考古发掘的成果,并在专家建议下,于次年5月举办了影响深远的“跨湖桥遗址学术研讨会”、“跨湖桥遗址考古发掘新闻发布会”和“跨湖桥遗址考古发掘成果展”;后又被国家文物局评为“200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跨湖桥:揭开八千年前的史前文明

  在湘湖的一侧,一个人工岛屿已初现雏形。这里车来人往,一番繁忙的景象。也许,到了2009年,萧山市民就可以看到一个“船”形的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和一个椭圆形的跨湖桥遗址保护展厅。这里将成为浙江第一个遗址公园,这里也是萧山人的骄傲。

  人们总是在不经意中发现历史。在上世纪的九十年代,那时的湘湖已经“名存实亡”,成为砖瓦厂取土的地方,但是湖底淤泥难掩惊世的文明。经过两次抢救性考古发掘,这里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木器、动物骨角器以及人工栽培的稻谷颗粒,被列为200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更大的秘密在2002年被发现——出土了国内最早的独木舟,这条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独木舟让世人看到了8000年前萧山先民的智慧和勇气。2004年,一个崭新的考古学文化概念正式诞生——“跨湖桥文化”是继 “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之后,又一个新石器时期文化,它把浙江的文明史整整向前推移了1000年。

  跨湖桥遗址让我们看到了许多“之最”:这里出土的彩陶器,是目前江南地区发现的最早的彩陶器;用桑木边材削制而成的弓,被国外学者认为是“中国第一弓”;出土的簸箕类编织物,是国内新石器时代较早期的遗址中首次发现的;动物遗骨的发现,说明跨湖桥时期已经出现了家庭养猪,这是国内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家庭养猪;这里还是中国最早种植水稻的地区之一……

  历史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只砖片瓦,跨湖桥揭开了对8000年中华文明的探索之路。考古学家称,萧山自古就是一个富庶的地方,这里的先民曾经过着惬意的生活:在8000年前的跨湖桥这一带,每年的1到5月,萧山先民吃储存的食物;6月份,有许多水果果腹;7到12月,以榛子、橡子为食。因地处海边,他们经常吃海蟹,从残留的遗迹看,他们只挑大个的吃,他们对小海蟹不屑一顾。还有,8000年前,他们就开始种植水稻了,但并不仅仅为了填饱肚子,可能还为了酿酒,因为遗址中发现了类似盛酒的器皿。

  跨湖桥文化是萧山先民留给后人的非常宝贵的财富,也是当今萧山一笔难得的无形资产和极具开发利用的宝贵资源,并成为一张萧山历史文化金名片。独木舟为我们载来的是先民穿越时空的智慧火种,那不单单是渡江过河的发明,更让我们看到了祖辈们劈波斩浪的勇气和豪情。

  如今,跨湖桥遗址的保护工作一直在继续,跨湖桥遗址公园和遗址博物馆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不久的将来,人们可以全面地了解萧山先民的生活情况,而且由独木舟这只普普通通的小船所带来的8000年文明探索之路还将继续……

  考古发掘与文化遗存

  据考古发掘证实,遗址中心区位于现独木舟遗址以西约170米处,有“石子路”和“木头房址”等遗迹,即处于民国16年湘湖图中的冷饭滩一带。遗址分布范围约3000平方米。遗址分布区的海拔高程约4米;坐落于遗址西北山麓向东南延伸的第四纪黄土层上,该土层层表为末次冰期暴露于地表的铁质风化壳;遗址所在的位置的地貌比较平缓,区别于六七千年以后形成的山前新石器时代的相对离山体较远的遗址。1990年发掘区的文化层厚度达3米,2001年发掘区的文化层堆积在1.2米以下。遗址依托的生土面的海拔高度约为-1.2至-0.9米,北侧直接叠压在黄土层上,其它位置均叠压在湖相沉积之上。

  1990年的发掘,发现有灰坑、房址、墓葬、灰沟、柱洞及一些特殊建筑遗迹。主体遗迹为一处多层次堆积形成的黄土台,被揭露部分的长、宽均10米,高约1.6米,堆积共分19小层,除第一层外,每层均有一个浅坑结构的烧土面。其中有残存墙体一角,高约30—40厘米,宽约35厘米,墙体土色灰白,质地纯净紧密,中间以约30厘米间距埋设木桩,木桩皆经过加工,残长13—64厘米不等。还发现坑口架设“井”字形木构的边长约30厘米的橡子坑。

  2001年及以后的发掘,发现有当时湖边生活垃圾集中倾倒长约27米的弧线形“堤”,有大量碎木、炭灰、橡子壳、陶片等堆积物。“堤”的东北端,有尖头木桩多处,为湖边湿地打桩作业地;还有骨、木、石、陶器及较多橡子壳和少量编织物遗骸;遗址内发现了璀现今中国最早的独木舟。

  跨湖桥遗址长年处在地下水位之下,为遗物的保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主要遗物有陶器、石器、木(竹)器、骨器等4大类。 



作者:  编辑:姚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