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萧山铁腕推进“五水共治” > 他山之石 > 正文

浙江三门:“五水共治”开启掌上治水新时代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17日 16:22    内容来源:中国金融信息网   

  一张遍及城乡的“天地图”监控网,成为水环境治理的千里眼、顺风耳。年初至今,浙江省三门县利用“天地图·三门”系统及物联网、全景、云计算等技术,在全省范围内第一个建立了“五水共治”(即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正式运行半年来,平台发挥了水信息集聚地、预警智能管理器、全民参与监督网的治水新功效,专家称此举“开启了掌上治水新时代”。

  ——全县治水一张图

  “五水共治”量大面广,从何入手?

  三门县委书记董服标说,三门地处东海之滨,域内水网密布,治水一直是近年来的工作重心之一。然而治水并非易事,涉水信息量庞杂、投资额度巨大,如何利用有限的财力、人力基础打好这场攻坚战,需要大智慧。在综合分析、全盘考虑后,三门决定采取信息化治水这一模式。

  今年年初,三门县委托省测绘科学技术研究院,以“天地图·三门”为基础,充分发挥数字三门地理空间框架系统优势,开始着手建设“五水共治”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并于6月份正式上线运行,成为全省首个县级“五水共治”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什么是“天地图”?这是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建设的地理信息综合服务网站,目的在于促进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和高效利用,提高测绘地理信息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改进测绘地理信息成果的服务方式,更好地满足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为社会公众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方便。截至目前,除天地图·浙江省级节点外,浙江省已有包括全部设区市在内的37个市、县完成了天地图市、县级节点建设,市县级节点完成数量居全国首位。

  在三门,只要登录县“五水共治”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网页,便可清晰看见平台分五水共治足迹展示、治水百科、百姓投诉、项目管理、综合信息汇展、移动督导、用户配置和管理等七大子系统。

  浙江省测绘科学技术研究院工程师黄桦介绍,通过前期繁琐而细致的样本采集,平台将本来分属水利、建设规划、环保、农业等多部门的河道、海塘、堤防、水库、易涝点、污染企业、排污管线、水体水质、畜禽养殖、农田灌排设施、排污口、河道违章建筑、生活垃圾等数据有序整合到一起,并建立统一标准,将治水信息逐一进行空间定位,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信息互通。

  据了解,单单一个涉河排污工(企)业、三产企业、畜禽养殖场、排污口、违章建筑五类涉河污染点,该县采集的数量就超过1000个。而该县329个涉水工程信息也全部输入数据库,实现了治水工程全覆盖。

  “这样一来,所有的内容都能在平台上展示,也就实现了‘作战一张图、管理一盘棋’的效果,确保了‘五水共治’看得见、摸得着、叫得应,达到了治水的全局化、精细化、动态化和可视化展示。”三门县“五水共治”办主任张玉明说。

  ——实时掌控治水动态

  “五水共治”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并不是静态的、封闭的,而是动态的、开放的。

  “治水难点不在工作数量多寡,而在于推进是否及时。尤其是在人力紧缺的状况下,工作动态尤为重要,掌握了治水动态,也就掌握了主动权。”“五水共治”办数据中心主任高垒指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一大特征就是能随时掌握动态,并根据进展做出部署。

  为全面掌握治水动态,该县将水利、环保、建设等部门的监测系统全部纳入到平台,集成水雨情、河道污染监控、视频监控等实时在线数据。

  以水情为例,平台通过接入水资源综合管理系统、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和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等,对全县重要河道保洁状况、水质数据变化、水位警戒情况进行实时监控。水情一旦有变化,平台就会及时显示,实现提前预警。

  同时,平台为“五水共治”的督办员、巡查人、信息员和河道保洁员配发移动终端,安装GPS定位系统,自动记录他们的运作轨迹,所有信息也会如实展示在平台中,从而实现了智能“签到”。而工作人员在采录信息和巡查河道过程中,也可随时将信息或巡查发现的问题现场上传,确保平台信息及时更新,真正做到“一台”在手、如臂使指的科技化治水。

  “五水共治”督查员周爱明表示,只要在工程现场用移动终端对各项情况进行拍照,接着填好报表,即可完成督查信息上传。信息会同步发送至责任单位,这就加强了后续的全程跟踪,大大节省了人力,提高了工作效率。据介绍,平台上线以来,督查人员已下达了近60个督办单,都得到有效回复。

  ——开启智慧治水之门

  在网络时代,谁能集聚最广泛的民智,谁就能掌握主动权;谁能获悉最精准的数据,谁就能做出最科学的研判。

  三门县早就意识到“五水共治”单靠政府推动很难做出成效。为此,三门专门开辟了公众投诉模块。公众可直接在地图进行投诉,也可通过手机下载“随手拍”的APP,利用手机进行拍摄、投诉、监督,并在平台中得到如实展示。同时平台工作人员也会即时受理,就近安排相关人员现场调查进行处理。

  这种投诉便捷、处理及时的模式,大大提高了当地群众的参与度。据统计,自平台运行以来,已累计有160余个投诉,平台回复、处理、解决有效投诉140余个。截至目前,该县未发生一起“五水共治”的越级上访,更在省首批“清三河”达标县申报公示中,成为唯一一个没有受到举报的县。

  更重要的,平台将各种真实翔实的“大数据”进行集成后,就为全县“五水共治”的全盘掌控、分析部署提供了坚实基础,也开启了政府运用科技智慧治水的大门。

  “我们可以利用平台汇集的信息,将水利项目计划进度和实际进度进行比较,对影响项目进度的预期因素与实际因素汇总分析,自动生成项目建设绩效评估书;也可通过项目的前后比对、纵横分析和相关数据,找到问题症结所在,增强治水工作的预见性和有效性,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有力依据……”高垒在平台上展示了“大数据”带来的种种便利。

  同样,平台能整合乡镇(部门)的污染源样本采集密集度、公众投诉频率、督办单反馈处理效率等情况,对污染严重的地区和问题自动发出警示信号,同时记录省、市、县各级单位、政府及各部门治水的工作历程,形成非常珍贵的治水历史数据,便于去伪存真,增进对治水工作的规律性认识。

  ——穷县也要富治水

  “五水共治”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只是三门县“五水共治”工作的一个缩影。自“五水共治”开展以来,该县结合当地实际,走出了一条“穷县也要富治水”的特色道路,成效显著。

  三门县是浙江省经济欠发达县,比其他地方面临着更大的资金、政策、环境等压力。对此,该县一方面向上面争取,已有49个水利项目列入中央实施计划,26个列入省级计划,获得各级补助资金2.2亿元。而在6月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省补资金竞争性分配中,三门排在全省第12名,争得资金9780万元。同时,该县还通过集中整合部门涉水资金,统筹使用,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积极筹资筹劳,形成了全民参与治水的浓厚氛围。

  对“五水共治”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河道保洁,该县建立完善县镇村三级“河长制”,形成了“河长”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网格化”治水新格局。并将重点河段、村内河段、工业园区河段的河道管护任务,落实到党员干部、群众百姓和企业员工等主体上,形成“党员网格”“门前三包”和“企业认养”等三大治污模式。全县实行“党员网格模式”和“门前三包模式”的建制村117个村,发动人数超11万人次。与此同时,结合当地海塘众多的实际情况,在全省范围内首次推出“塘长制”,对20多万亩海塘实现水环境的保护和治理。这些卓有成效的举措,让三门县在河道保洁长效管理总评中获全省一等奖,位列台州市第一。

  针对涉水执法过程中交叉管理、无人管理等现象,三门县探索建立了联合执法行动联席会议制度,明确环保、公安、水利等15个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统一部署,联合行动。截至目前,全县共出动执法人员329人次,立案查处41起,整改停产、关闭企业20家,刑拘14人;关停搬迁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101家,完成年度计划100%;拆除牛蛙养殖场1360.8亩,其中自拆952亩。

  从静止到动态、从封闭到开放、从传统到科学、从刻板到智慧……如今的三门县,以全新的思路推进“五水共治”,也为该县的经济社会加快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



作者:  编辑:陈茜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