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两会”— 聚焦2013萧山“两会”

您的位置:萧山网首页 > 聚焦2013萧山“两会” > 两会·新闻全视角 > 正文

政府工作报告

更新时间:2013年1月28日 8:42    内容来源:萧山网-萧山日报    跳转到

  (四)积极实施金融和科技创新。扎实开展“企业上市年”活动,加大科技投入,注重人才引进,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推进金融创新。与5家银行省级分行签订授信合作协议,到位资金97.53亿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48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1.7%,新增贷款260亿元。与上证所、深交所、纽交所、纳斯达克深化合作,12家企业上市材料报国家证监会或境外证交所受理,5家接受省证监局辅导,11家开展股份制改造,全区拟上市以及意向上市企业达65家,4家企业完成上市前各项准备工作将择机上市。鼓励和帮助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开展多元化融资,我区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共融资90亿元,增长125%,占全省10.8%,居全省县(市、区)首位;成功发行全省首单“区域集优”集合票据,募集资金5亿元;新增表外融资96亿元,增长12.6%。新设立科技风险池基金并有效运作。促进小额贷款公司健康发展,7家小贷公司全年发放贷款72亿元,增长134.5%。制定金融集聚区建设方案,区金融创新中心即将投用,与赛伯乐合作建立创业投资基金,信达重振基金等一批金融招商项目有力推进。培育科技创新主体。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3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88家;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6家,其中国家级1家;新增省级企业研究院4家,占全市一半。实施专利、标准、品牌三大战略。申请和授权专利预计分别达到1万件和6500件,增长75.8%和60%。推进质量强区建设,主导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32项,制订联盟标准1项。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件、省著名商标14件,浙江区域名牌1个、浙江名牌产品12个,省出口名牌2个。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来萧创业创新“5213”计划,新增省“千人计划”以上人选5名,累计19名,其中国家级“千人计划”人选2名,累计8名。加强资智合作,在美国硅谷等地召开人才项目洽谈会,新增海外人才工作联络站2家,执行引进国外智力项目58个。引进博士后科研人员20名,留学人员40名,留学人员新办企业9家。大院名校萧山联合科创园投入使用,努力发挥萧山工业研究院等平台作用,推进行业性技术研发检测中心和工业设计基地建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达22家,其中国家级14家。

  (五)加快推进城市化步伐。召开全区城市工作会议,围绕新型城市化战略,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加强城市管理,加快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城乡规划进一步深化。城区综合管线等专项规划完成编制,各镇街城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和村庄建设规划加快修编,江海湿地公园建设规划、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通过评审,大江东新城规划展示馆主体工程完工。城市管理进一步强化。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百日行动,加强市容市貌、市场环境、行车秩序和“四小车”等专项治理,全面完成03省道城区至临浦段沿线环境综合整治。推进精细化城市管理,主城区数字城管扩面7平方公里。完成丽华公寓等4个老小区7万平方米房屋及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惠及住户811户。实施塘南河二期、吕才庄河一期整治,完成城区河道清淤11.5万立方米,建成河岸景观绿地5万平方米。拆除违法建筑面积24.5万平方米。完成白鹿塘货场征迁,以及西气东输二线、铁路杭长客专征迁扫尾工作。平台新城建设力度加大。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工作基础进一步夯实,产业集聚能力不断提升,预计完成规上工业销售产值840亿元,增长15%;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市北东部区块“退二进三”步伐加快,江东新城综合环境不断优化,临江新城“十大项目百亿工程”开工奠基,杭州空港物流园建设进展良好,福特整车项目落户前进工业园区并开工建设。浦阳江生态经济区加快发展,开展浦阳江两岸控制性详规编制,临浦快速通道等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临浦镇被评为杭州十大新型中心镇。加快推进航坞山经济区建设,瓜沥镇被列入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镇和杭州四大新型小城市,“百亿百项”工程和小城市试点培育工作扎实推进。钱江世纪城以奥体博览城为重点的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和总部经济项目加快建设,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迁建工程签约。湘湖旅游度假区和闻堰镇管理体制得到完善,湘湖三期建设前期工作扎实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实施。省级生态区创建通过市级技术核查,7个镇街、2个村创建国家级生态镇街、生态村通过省级公示,临江新城启动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工作。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创建市级精品村5个、区级新农村特色村11个;完成村庄整治12个。新增城区绿化面积79万平方米,平原绿化面积827万平方米,建设森林村庄40个。实施重点减排项目142个、节能项目156个。大气环境优良天数324天,同比增加13天,优良率达89.8%。气象预报综合质量居全市第一。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加大。新争取20立方米/秒钱塘江取水指标,饮用水源水质合格率保持在100%。建成区镇两级污水管网101公里,镇级泵站1座。“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有序推进,浦阳江沿线7个黄沙码头关停或搬迁。综合整治农村河道23条(段)共45公里,疏浚73条(段)共102公里。

  (六)不断提升社会民生事业。加大民生投入,突出资源配置公平与效率,提高民生事业均等化水平。社会保障进一步健全。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增各类养老保险参保8.77万人,参保率达91.6%。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82万人,创建成为市级充分就业城区。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提高农民“四金”拥有率;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结对帮扶农户8449户。关注特殊困难群体生活,分别发放低保金、残保金和物价补贴8200万元、3850万元和2709万元。区慈善总会及其分会共募集资金(物资折价)1.09亿元,救助困难群众3.22万人次,发放救助款1.2亿元。新增住房公积金建制职工2.23万人,为1629户中低收入职工家庭发放购房贷款7.24亿元。文化建设稳步推进。成功举办跨湖桥文化节、湘湖开筑900周年学术论坛、国际皮划艇马拉松邀请赛等大型文体活动。深化“十大金色文化工程”,积极打造“十五分钟文体圈”。区体育中心整体改造三期工程开工;“农家书屋工程”完成建设,平均藏书量达1660册。评选并公布第一批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强化文化市场监管。广播电视现代传媒整合发展。《萧山年鉴(2011)》获得全国年鉴编校质量特等奖。创建成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区。教育均衡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验收。完成23所学校新建或改扩迁建工程。向3.48万人次发放教育资助券、助学金、奖学金2605万元。城区小学、初中招生全面实行“零择校”,高中推行“阳光招生”。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4所职高被评为新一轮省一级重点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区一职被列为省级改革发展示范职业学校。卫生计生加快发展。启动区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加快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招录事业编制社区卫生服务人员296名。全面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推进社区健康管理制服务工作,创建成为省级卫生应急示范区。开展出生人口性别比重点治理,实施健康幸福“百千万”工程及妇女“两癌”免费筛查,被命名为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示范区。

  (七)积极创新社会管理。完善政策措施,强化制度保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强化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深化“平安萧山”、“法治萧山”建设,全面推进“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开展刑事发案“三降”创建活动,刑事案件侦破起数较上年增长15.8%。推动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和走访,妥善处置和化解了一大批疑难复杂信访问题。深化普法宣传,加强法律援助,扎实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强化公共安全管理。安全生产形势基本平稳,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三项指标分别下降4.9%、4.6%和1.9%。开展食品药品健康行活动,全年未发生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规范劳动用工管理,1150家企业达到区级和谐劳动关系认证标准。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有效应对“6·18”强降雨和“海葵”台风的正面袭击,实现钱塘江沿线防潮安全无事故。强化基层基础建设。推进社区管理、服务、考核三大体系建设。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全面实施村会计出纳双代理,村级“三资”实行网上实时监管。新增村级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村(社区)113个,覆盖面达94.4%。新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1.08万亩。省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验方案通过审查。村企共建新农村结对率达100%,到位资金1.04亿元。

  (八)切实加强民主法制和政府自身建设。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出台进一步重视和支持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建立政府部门与各民主党派对口联系制度;主动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和建议。办理人大代表建议363件、政协提案378件,平均解决率43.3%,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99.6%。完善区政府工作规则,制定萧山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事项行政决策规则、程序和风险评估制度,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否定与完善、产业投资项目准入与评估制度。有效推进政府机构改革,重新确定优化27个政府组成部门和四大平台的工作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出台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政务环境“1+4”政策意见,区级777项行政审批事项、镇街53项便民服务事项全部实现网上运行。强化依法统计。完善绩效考评和政风评议体系,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深化政情民意直通车栏目,启动网络问政活动,办复和回答网民各类问题1114件,办结率100%,群众满意率90%。严肃查处了一批违法违纪案件,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进一步健全。

  深入开展双拥活动,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积极支持工青妇组织开展工作,科协、文联、红十字会等群众团体作用有效发挥,老龄、关心下一代、残疾人等事业健康发展,人防、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台湾事务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高度重视并扎实推进为民办实事工作,制定绩效评估制度,落实责任,强化考核,着力提升实事工程质量和民生效益,2012年区政府为民办十件实事顺利完成。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异常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对萧山是一场严峻考验,对各级干部是一场严格考试。我们不敢懈怠、不甘被动,努力出实招、重实干、求实效,萧山发展向前迈出了艰辛而又坚实的一步。这一年,区委坚强领导、统揽全局、科学决策,为全区的发展描绘了蓝图,明确了目标;这一年,区人大、政协有效监督、大力支持、群策群力,为全区的发展凝聚了人心,增强了合力;这一年,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克难攻坚、奋发进取,为全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谱写了新的篇章!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在各个岗位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全体市民和外来建设者,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驻萧部队、在萧各直属单位,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领导、老同志和社会各界人士,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当前,萧山正处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经济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产业集聚度不高,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占比偏低,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薄弱,产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各类规划之间统筹协调不足,执行刚性仍需强化,城乡统筹步伐有待加快;要素制约形势依然严峻,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不够,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识还需强化,生态文明建设任务艰巨;发展转型影响社会稳定的风险有所增加,区本级财政统筹力度有待加强,民生保障体系还需完善;政府服务水平、办事效能有待进一步提高,自身建设需要进一步强化。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客观分析,采取更加扎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2013年总体要求和主要工作

  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一方面,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国内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区域间竞争十分激烈。另一方面,世界范围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和兴起,新一轮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拓展,我区发展的综合竞争优势较强。我们要深入分析、全面把握国内外形势,紧紧围绕建设文明幸福新萧山的目标任务,主动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集中精力把我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向前推进。

  2013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文明幸福为导向、创新驱动为引领、改革开放为动力,稳增长,调结构,强投入,优环境,惠民生,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努力建设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的创新型城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文明幸福新萧山。

  根据区委十四届四次全会提出的力争2020年前提前实现“四个翻一番”和“六个高于”的目标,2013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农业总产值增长7%,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增长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以上;自营出口总额增长5%;高新技术产业销售产值增长19%;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4%;节能减排完成上级下达任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2013年我们将按照“稳中求进、进中求转、转中求优、优中求快”的工作要求,深化“产业提升、项目推进、企业上市”三年攻坚行动,实施“服务业强化提升计划”,着力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紧紧把握六个重点:一是坚持把发展创新型经济作为转型升级的核心举措,抢抓新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变革的机遇,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推动我区经济发展从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二是坚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城乡统筹的现实路径,以城市国际化和城乡一体化为主抓手,转变城镇发展方式,促进城乡共同繁荣。三是坚持把扩大有效投资作为保稳促调的有力抓手,深入实施大项目带动,加强战略性项目、重特大产业项目的招引、培育和推进,扩大有效投资,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绩效。四是坚持把深化改革开放作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争取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率先突破,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增强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五是坚持把提升文明程度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目标,加强文明行政能力建设,坚持走文明发展道路,力求发展目的文明、方式文明、过程文明的有机统一。六是坚持把保障人民幸福作为政府工作的根本追求,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具体抓好九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强化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

  围绕做优做强工业,把创新驱动上升为区域发展的核心战略,提高科技进步对实体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1.积极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加快构建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完善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优化科技投入结构。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5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创办企业研究院。加强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多种方式建立行业研发、工业设计、质量认证和试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深入推进质量强区建设,大力实施专利、标准、品牌三大战略,继续开展万件专利突破计划,争取专利申请量超过1万件、授权量超过8000件,主导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8项,新增市级以上名牌20个、市级以上著名商标25件,努力争创区域名牌。

  2.促进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围绕产业需求部署创新链,引导和帮助企业与大院名所深度合作,办好萧山工业研究院、清华长三角研究院萧山生物工程中心等现有产学研平台,加快东华大学萧山研究院落地,积极开展技术成果的引进、吸收和产业化。加快国际创业中心、传化科技城、大院名校萧山联合科创园等创新平台建设,推动中科院杭州科技园平移至我区,为产业项目提供优质的孵化和产业化平台。

  3.培养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加大人才工作投入,安排1亿元资金专项用于人才开发。深入实施“5213”计划,创建省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基地,推进“资智合作”,新增国家、省“千人计划”和市全球引才“521”计划人选10名;新引进留学人员40名,留学人员新办企业10家。积极筹划实施“萧山籍人才回归”工程,大力开展招才引智,执行引智项目40项。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孵化平台,给予大学生创业更大的支持。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新增市级以上院士工作站2家、省级以上博士后工作站3家,全年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24名。加快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新增专业技术人员7000名,完成3.1万名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培训各类技能人才1.5万人、高技能人才4000人,提升劳动力整体素质。

  (二)着力优化产业结构素质,加快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

  深入实施“产业提升”三年攻坚行动,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产业整体素质。

  1.在改造提升优势产业上下功夫。更加突出化纤纺织、汽车及零部件、先进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发展,提升发展精细化工、钢结构、羽绒服装等优势特色产业,积极组建汽车及零部件、化纤纺织、纸包装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支持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广泛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特别是信息化技术,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新产品产值率达26%。出台工业用地“亩产论英雄”评价办法。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为产业结构调整腾土地、腾能耗、腾环境容量。加强对大企业大集团的扶持培育,关注和重视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努力打造结构优化、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企业梯队。

  2.在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上下功夫。设立十大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引导科研、设计、技术、管理等优质资源向十大产业集聚。加快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等新兴产业发展,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抓好200家重点培育企业的跟踪服务。大力开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招商,着力引进技术领先、市场容量大、辐射带动强的重特大产业项目,以大项目引进推动大产业发展。

  3.在延伸拓展产业链上下功夫。加快省级产业集群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试验区建设,整合改造提升镇街工业功能区,推动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推进省级纯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工作,加强区内汽车整车与零部件企业的对接合作,促进区内产业链上下游间的配套协作。支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等环节的全产业链技术改造,促进产业链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提高产业协同能力。

  4.在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上下功夫。积极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亿元以上农业企业达到34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80家,力争农业企业上市有新突破。建成江东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核心区,加快推进两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农业生产标准化面积达到33.5万亩,争创省农机化示范区。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技推广,新建或升级市级以上农业研发(技术)中心3个,大力发展种子种苗产业。加强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和“菜篮子”产品稳定供应。

  (三)着力培育新兴服务业态,加快现代服务业扩容提质。

  实施“服务业强化提升计划”,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特色鲜明的主题综合体,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

  1.大力发展楼宇(总部)经济。顺应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的需要,研究编制楼宇(总部)经济空间布局规划、业态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整合出台楼宇(总部)经济扶持政策。着力加强楼宇(总部)招商和评价考核,帮助企业做好自有物业的“二次招商”,打造一批特色楼宇和亿元楼宇。进一步扶持建筑企业做大做强,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2.促进金融业集聚发展。深入开展“企业上市”三年攻坚行动,继续实施“3115”计划。加快制定金融集聚区发展规划,积极引导项目进驻区金融创新中心,谋划建设金融综合体,打造金融产业发展载体。加大股权投资、创业投资、财富管理等金融机构培育和引进力度,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生态。大力支持金融创新,加强新型融资模式、服务手段、信贷产品、抵(质)押方式的创新和推广,全区表内外融资额新增521亿元。继续引导企业发行区域集优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争创省级金融创新示范区,进一步加强金融业管理,优化完善金融机构综合评价体系,促进金融更好地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3.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抓好杭州空港物流园和快递产业总部基地建设,打造以航空港为特色的空港物流城。加快传化物流基地搬迁和普洛斯物流二期项目建设,打造以公路港为特色的东部物流城。推进白鹿塘铁路货场建设,打造以铁路港为特色的南部物流城。建好用好航道资源和临江出海码头,推进浙江宁港国际物流项目,支持海运公司发展,积极发展港航物流。

  4.提升商贸旅游业水平。实施“购买力回归”工程。优化商业布局,培育特色街区,打造高端商贸旅游综合体,扶持百亿市场发展,推动商业城、新世纪市场园区业态创新,扶持区内商贸旅游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推进农村连锁超市标准化改造,构建便捷的消费渠道。推进高星级酒店和会议会展设施等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加强旅游产品的设计、包装与整合营销,办好系列节展活动,进一步打响“华东会客厅·休闲新天堂”品牌。

  5.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着力引进文化创意领军人才、优秀团队和重点项目,建设若干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创产业园区,培育一批富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创企业,鼓励萧山历史文化题材的影视作品创作,把文创产业培育成我区重要的服务业增长点,打响“创意萧山”品牌。

  (四)着力拓展开放广度和深度,加快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1.围绕“一体化”强化招商选资。坚持招商选资“一把手”工程不动摇,促进招商资源、招商力量、招商政策、招商考评“一体化”。建立招商首谈与项目统筹机制,主动出击,敲门招商,加强与德国、日本、台湾等地的产业对接合作,捕捉项目信息,抢夺大项目、好项目。着力招大引强、招新引优、招商引税,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大力推进“以民引外”、“以民引央”,积极吸引浙商回归。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3个。全区合同外资14.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9亿美元,到位市外内资66亿元。

  2.围绕“拓市场”扩大对外贸易。引导企业树立“市场第一、渠道为王、科技兴贸、品牌制胜”的理念,鼓励企业参加国际顶级展会,发展电子商务,深耕美国、欧盟、日本等传统市场,大力开拓中东、拉美、东盟、非洲等新兴市场,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品牌附加值。鼓励企业进口先进设备、技术和资源型商品,优化进口结构。加快服务外包等服务贸易发展,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额1.3亿美元。提升关贸、检贸、税贸、汇贸合作水平,发挥电子口岸功能,进一步提高通关效率,促进贸易便利化。

  3.围绕“走出去”有效整合资源。将“走出去”与转型升级紧密结合,鼓励有实力的萧山企业实施跨国经营,重点开展资源和品牌收购,建立境外生产基地、营销网络、研发机构,加快培育壮大本土跨国公司,提高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协作和杭州都市经济圈建设,为我区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拓展新空间。

  (五)着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有效投资持续增长。

  深入实施“项目推进”三年攻坚行动,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的有效性、科学性和经济性。

  1.加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继续推进九堡大桥南接线、建设四路东伸二期、风情大道改造及南伸、塘新线东伸和浦阳江大桥及接线等工程,实施机场公路改建、红十五线拓宽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育才路至来娘线跨线立交桥、青年路南段等项目,打通交通结点,促进城区道路“微循环”。地铁2号线萧山段轨道铺设完成,配合做好5号线、6号线项目前期有关工作。扎实推进第三自来水厂深度处理工程、南部污水收集二期工程、电网建设“1510”工程等水电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东片垃圾焚烧发电厂。启动钱塘江治理工程(浦阳江萧山段)和顺坝等排涝闸站建设,改造农村桥梁50座,大力推进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示范项目。


[1] [2] [3] 共3页
作者:  编辑:许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