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2013萧山两会谱写文明幸福新篇章

您的位置:萧山网首页 > 喜迎2013萧山两会谱写文明幸福新篇章 > 坎山 > 正文

坎山花边访谈记

更新时间:2012年12月27日 18:11    内容来源:萧山网-萧山日报   

坎山花边访谈记

晒着太阳挑着花边,这是她们晚年生活的一部分

坎山花边访谈记

周纪江在收花

坎山花边访谈记

手工花边工艺品

坎山花边访谈记

坎山下街花边收发站

  整理:漏卫珍 口述:周纪江等

  访问一:下街花边站

  口述:周纪江

  受访人简介:坎山三岔路村六组,出生于1964年9月,现49岁,从1983年4月始至今从事花边行业,在坎山花边站当过收放员,个体办过佳艺工艺绣花厂、青龙花边手绣坊等。如今的下街花边站设施设备齐全,从收放花、机器花边到花边工艺生产一条龙经营。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们走进了下街花边站,采访了周站长。

  花边品种五花八门

  我是1983年开始接触花边行业的,那时的农村妇女基本都会挑花,所以花边站的行情十分好,一批新花样到时,花边站可真谓是热闹,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妇女们争着拿花,一筒二筒……

  当时花边用的线按粗细分为细线、中线和带花三种;根据单位花边的用工分为轻工花、中工花和重工花三种,带花属于轻工花,中线花属于中工花,细线花属于重工花;根据花边的形状分为盘寸花和圆形花,蛋圆花一般指椭圆形或类似于椭圆形的花边,方形花是指正方形或长方形的花边。萧山花边的针法主要有实针、网眼、花三针、串线和蕾丝等等,这些在花样上都一一注明了,熟练的好手们,把花挑得均匀、平整,机器绣的也不过如此。挑好的花样还要扣上边,在每片花叶的边上,纫上粗线,再上用细线紧密均匀地扣上一道边,然后拆去缀线,一幅精美的花边就完成了。

  挑花工具各有妙处

  挑花边的工具主要有绣花针、顶针和剪刀。一是绣花针:绣花针有不同的型号,型号不同,绣花针的长短粗细各不相同,根据花边的类型不同,使用的绣花针也不相同。如重工花使用9号绣花针、中工花使用8号绣花针,轻工花使用7号绣花针。二是顶针:顶针一般根据材质不同可分为钢顶针和铜顶针,主要是戴在挑花工手指上(拿针手的中指),方便用力和防止被绣花针刺破手指。三是剪刀:剪刀主要用于剪线、修边和拆花。

  花边工艺享名誉中外

  挑花是萧山花边的第一道工艺。妇女先从我们花边厂领走用牛皮纸筒着的花样,里面通常裹着两样线,粗的用来沿花边,扎在筒外面的纱线是用来缀花样,其余的才是挑花用的。缀线按花样将粗线钉在纸上,不能剪断、不能交叉、也不能重叠,心灵手巧的沙地妇女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笔画功夫,成功地运用到了劳作中,而且是每个人都运用得纯熟到位。缀好的花样就像工笔画描好了轮廓,接下来便开始“着色”了,也就是真正的挑花。花样不同的花边收到厂里后,我们进行分类归宗,再拼接成整个图案,空白处镶上麻布,再经漂洗、整烫,就成了美轮美奂的床单、床罩,桌垫、椅垫等等,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些可是我们国家换取外汇的拳头产品。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十万沙地女还赶挑了一幅高5米宽10米的西湖全景图作为国礼相赠,让远在大洋彼岸的异邦开始认识了萧山。

  访问二:走街串巷的放花人

  口述:阮东英

  受访人简介:阮东英,坎山镇民丰河村12组,出生于1953年5月,现年60岁。自1983年放花到1992年,历经9年之久,对那时的放花经历记忆犹新。

  走街串巷的放花佬

  “放花佬”的工作就是将花边厂的花边拿到四乡八邻的各个挑花女手中,并在花边厂规定的限期内将花边收齐交到厂里。那时我们这些“放花佬”虽然多为文盲,但我的记性特好:谁的花边挑得又快又好,谁的花边挑得偷工减料,谁的花边不干净,挑得好的可以多放几张,挑得不好的或不干净则要少放,或做上标记以防花边站退货。当时“放花”也是一种竞争性很强的职业,我每天早晨四点就在花边站外排起了长队拿花边,即便刮风下雨也不肯落下,走东家窜西家,一天下来可谓辛苦异常。不仅如此,我们做“放花佬”的还要有点心计,心中有谱,拿的花边要迎合挑花女们的心意,比如挑花中难度最大的就要数细线花,这些花样繁琐细致的花边,越细越难挑,虽然价格高了但技术要求自然也高,只有少数几个心灵手巧的妇女才能揽这种活,这种花只能拿少量。不同季节拿花的数量也要有所区别,如农忙季节自然要少拿,不然在规定期限交不出货是要赔钱的。

  汇花时忐忑不安

  当时花边厂的验花员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说声收,立马付钱,说声退,连申辩的机会都没有。当时的汇花是有时间的,汇花这天花边站柜台外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女人,叽叽喳喳乱成一片,拿了钱的挤出人群就走,被踩了脚的有夸张地高叫,也有低声埋怨的;被退了花的,有一旁暗暗流泪的,也有拉了人不分对象评理的。验花员像法官一样细细地端详着每一幅花边,毕竟验花是个良心活,“看花了眼”的验花员有时对可上可下的花边也会放一马,这时挑花女手心上会紧张地捏出一把冷汗,当看到验花员把花边放到里面的柜子里时,她们才会放心地回家。

  通过采访花边站站长、挑花女、放花老人,知道放花、挑花女的艰辛和赚钱的不易。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生的老人们经历了太多的辛苦,深刻体会到那个年代生活的艰难,从而倍惜如今的幸福生活。

  访问三:挑花女

  口述:朱月珍、吴彩娥、莫彩云

  双休日到坎山镇各村有挑花奶奶居住的地方,看到有几个年长的奶奶在挑花边,挑花奶奶用各种不同针法、飞快的一针一线挑着花。我们在轻松的气氛下分别进行了采访。挑花奶奶一边挑着花,一边回忆年轻时和挑花女一个又一个故事。

  朱月珍,坎山镇工农村20组,出生于1942年4月,现年71岁。

  那时候每个公社都设有花边收发站,生产队里也有专门负责收发的。花边纸发送下去的时候,都是卷成筒状的,里面裹着所需绣花线,一张花边,通常为两张A4纸大小,展开簇新的花边纸,一股油墨香扑鼻而来。纸上用虚线淡淡地绘着花边图案,这些图案大多取材于花卉,笔法简练,画面对称,并富有层次感。我们这些熟练的挑花女一看就明白了:哦,这里要挑“直根”,那里要挑“花三针”,再过去一点是“蛇皮针”。我们还能根据图案,准确地估算出这张花边一共需用多少根绣花线,我们习惯以用线的根数来代工作量。那时我们经常讲:“今晚上我还得再挑20根线才能睡。”、“我打了个瞌睡,至少要少挑5、6根线。”“她看我来不及,帮我挑了10根线,下次我要多还她两根……”。

  吴彩娥,坎山镇张神殿村,出生于1948年7月,现年65岁。

  我们那时候,整个沙地几乎家家户户都挑花边,沙地女是白天在生产队里挣公分,晚上就是飞针走线地挑花,我还用挑花钱拿来贴补家用,给家里买用的、穿的。沙地女挑花先要练的是坐功和静功,一般都坐竹椅,不坐凳子,

  因为椅子有靠背,可以搭湿毛巾。由于是出口商品,花边质量要求非常高,除了针法上不能出一点儿差错,针脚必须匀称,拉线时不能过紧,也不能过松,清洁度要求也非常高,洁白或乳白色的花边上面不能看得出有一丁点儿的污渍,不然,交上去时会被花边收发站里的人给退下来。所以每次坐下来挑花边前,我们都要先把手洗干净,有时候一天十多个小时坐在竹椅上挑花,真当是腰酸背痛,收工时站起来都脚麻。

  莫彩云:坎山镇孙家弄村3组,出生于1957年3月,现年56岁。

  现在的孩子忙着学钢琴,上舞蹈班,我们那个时代,沙地七八岁的小女孩就开始学挑花了。我学得比较快,技术也过得去,母亲在干活时也能帮上挑几针,慢慢就与挑花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在十七、八岁的时候,常和邻居的姑娘凑在一起挑花,竹园旁、油灯下,有说有笑,时间倒也过得快,大人们在汇花后会给我留下五分钱作为奖励。那时候家里穷,什么都缺,能来钱的就是挑花这一路了,放工时也见缝插上几针,最惬意的是碰上生产队里开大会,既能挣工分,又能挑花。我的婆婆也挑花,戴上一副老花镜,穿着大襟布衫,有点像长袖子的半身旗袍,月白色切腰的布衫下襟微敞,大襟布衫的扣子是用布条卷的,第二个扣子在肩上,这是沙地女挂挑花线的专用位置,一天要挑几根线女人们早上就给自己定了目标,白天忙下地,只能晚上挑灯夜战,肩上的线挑完了,女人的力气也抽干了,才上床休息。



作者:图片摄影 漏卫珍 整理漏卫珍 口述周纪江等  编辑:高梦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