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首页 > 2012萧山区领导干部读书会 > 萧山媒体综合消息 > 正文

常熟: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

更新时间:2012年10月22日 15:1    内容来源:萧山网-萧山日报   

  关键词一:创新驱动,占领市场竞争制高点

  创新驱动,已成为很多地区发展中无法回避的要素之一。2011年,常熟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未来五年的宏伟蓝图。在指导思想中,“创新驱动”排在了第一个关键词。

  近年来,常熟坚持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创新要素进一步向企业集聚,创新驱动作用不断显现。工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2011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4275.39亿元,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3287.4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6.9%。

  据了解,去年,常熟全社会研发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2%,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超过1.5万件和6000件。同时,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有2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全市共引进“双创人才”团队达42个。新认定国家级高新企业2家、省级高新企业28家和省高新产品227个。

  在载体建设领域,常熟依托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加快推进常熟科技城、大学科技园、常熟科创园等重点创新载体建设。尤其是在国内首创“市场主导、政府推动、高校支撑”的发展模式,联合省内17家高校,建成全国县级市中第一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现已成为长三角地区技术创新、技术辐射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目前,科技园入驻企业已超过130家,8家研发中心已在园内建成。2011年,科创园相继引进透平空气膨胀机、激光波导显示系统等22个领军人才创业创新项目,项目累计达48个,数字化智能助听器、细胞修复剂等10个已入驻项目进入了产业化阶段。

  常熟打出创新牌,吸引了一项项具有突破性的新技术在此生根发芽,一批批怀揣技术报国梦想的科技领军型人才接踵而至。海归博士娄征就是其中之一。娄征原来在美国福特下属的一家企业工作,2009年10月,他携自主发明的“可变气门驱动技术”(VVA)回国创业。这项新技术,可以为汽车发动机节省油耗15%—18%。据他估算,这个产品的市场规模是70亿美元,前景非常广阔。

  关键词二:结构调整,盘活经济发展格局

  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常熟始终坚持新型工业化第一方略,全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太阳能光伏、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五大新兴产业初具规模,并逐步成为推进创新发展、率先发展的主导产业,去年全年新兴产业完成产值1000多亿元。

  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常熟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了第一抓手,去年全力推进了一批总投资500亿元的龙头型、旗舰型项目,加快中交盾构机、三一重工、亨通光电、海洋工程等项目建设,加速形成千亿级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全力打造以丰田汽车研发中心、奇瑞量子整车等项目为龙头的汽车研发生产基地。充分发挥阿特斯光伏、腾晖电力等项目的集聚带动效应,加快构建完备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推进广达电脑等项目建设,形成千亿级的电子信息产业。常熟还积极培育、充分发挥阿特斯光伏、腾晖电力等项目的集聚带动效应,加快构建完备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

  新兴产业崛起的同时,常熟的传统产业也在悄然变身。过去说到常熟,人们就会想到波司登、梦兰这些服装纺织业的龙头企业。的确,在很长一段时间,纺织服装业等传统产业,在常熟的工业结构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常熟能够成为中国最发达县市之一,就是从这些传统产业起家的。

  但是,现在的波司登老总谈到公司,说的最多的应该是公司的太阳能产业;要是采访梦兰的老总,她会带你去看公司自主研发的“龙芯”计算机芯片。

  近年来,按照“高端、高新、高效”和品牌化的总体思路,常熟市委、市政府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增强产品开发和品牌创建能力,深入实施轻纺、服装、冶金、化工、造纸五大传统产业提升发展规划,促进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向研发设计和销售服务两端延伸,实现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同步发展。

  去年,常熟净增民营经济注册资本195亿元,累计注册资本720亿元。轻纺、服装、冶金、化工和造纸五大传统产业通过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常熟传统产业企业去年投入技改的资金超过了100亿元,用以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增强产品开发和品牌创建能力。继开发四季化系列产品之后,亚洲最大的羽绒服企业——波司登公司日前建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这是中国羽绒工业领域首个企业博士后工作站,也是波司登以科技创新提升改造服装制造业的实质性跨越。工作站将研究开发满足抢险救灾、体育竞技等特殊场合需求专用防寒服,力求实现高端防寒用品的全面国产化。

  关键词三:产业集约,转型升级主阵地

  常熟地区大规模工业化建设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乡镇企业,其特点是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产业聚集度低,产业相似系数高,规模优势和集聚效应不明显,面临着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巨大压力。而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必须有相应的载体和支撑。近年来,该市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大力推进‘两区两园’资源整合、功能创新、产业规划等功能,使其成为常熟市转型升级的主阵地、集约发展的示范区”,可谓高屋建瓴,抓住了常熟产业升级和转型的关键,对提升常熟产业集约化水平,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今后,该市将大力推进“两区两园”的综合建设,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将推动出口加工区向保税物流园区和自由贸易区拓展,东南开发区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正在积极申报省级经济开发区,新材料产业园继续完善载体功能和产业规划。通过不断增强对高端要素的集聚能力,使“两区两园”成为全市转型升级的主阵地、集约发展的示范区。按照规模化、集约化、特色化的要求,进一步推动镇级工业集中区调整布局、拓展区域、完善配套,着力提高特色产业的集聚度,增强对镇级经济的支撑力,加快建成一批省级特色产业园区。

  关键词四:美好环境,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产业的转型升级不但成就了常熟经济的又一次腾飞,也成就了常熟“中国十佳绿色城市”的美名。

  多年来,常熟市牢固树立“环境立市,生态兴市”的理念,在改善人居环境过程中,始终把保护、整治、修复、美化环境作为城市建设的重点来抓,城市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上,常熟舍得大手笔投入,建立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全市用于污染减排和环境整治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仅2011年就达42亿元,占常熟全市当年GDP的2.62%。同时,常熟全面实施环境准入制度。开展区域、行业规划环评和后评价,严格实施项目环境准入制度,强化源头控制,形成有减排量才有发展空间,要加快发展必须落实减排任务的倒逼机制,仅2011年一年,常熟累计劝停拒批重污染或选址不当项目24个,涉及金额超过4.7亿元,重点项目“三同时”执行率为100%。

  有舍就有得。几年前,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社长丰田章男到中国考察,走了很多地方,都不甚满意。当他来到常熟,看到这座山水相依、城园一体、拥有优美生态环境的城市,作出了一项重大决策:把丰田全球最大的研发中心放在常熟。2011年10月,总投资达6.89亿美元的丰田汽车研发中心(中国)有限公司在常熟正式开工。

  生态环境建设还是常熟最大的民生工程。在让广大群众物质财富增加的同时,充分拥有优美环境带来的生态财富,常熟百姓的幸福指数在良好的环境中不断得到提升。

  现在,很多常熟市民走出家门就能置身于精致的游园,闻着暗香浮动的桂花,呼吸着清新空气……在常熟城乡,这样市民触手可及的小游园有70多个。

  同时,尚湖、昆承湖、南湖荡的“三湖”整治和生态修复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一个面积达到120平方公里的“城市之肾”———核心生态圈呼之欲出,这将是常熟现代化建设中重要的生态支撑,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引擎”。

  2011年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2011年“中国人居环境奖”授予了常熟,这是常熟提升百姓生活品质的有力见证,也是常熟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闪亮名片。

  关键词五:城乡统筹,现代城市框架初步形成

  新世纪大道是常熟东部新城区的一条景观大道。行进在新世界大道上,一座现代化城市气息迎面扑来,润欣花园、中南世纪城等一批高档居住小区,报业大楼、新区医院、中江皇冠假日、国际会展中心、常熟体育中心等一大批政府重点工程形成了集商业、商务、高档居住、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城市片区,成为新城区的“制高点”和城市新中心。新世纪大道沿线高楼林立的现代化新城区正在成为常熟一条重要的城市景观带。

  近年来,常熟高水平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促进城镇体系和产业结构、交通格局协调统一,初步构建了“一城四片区”的城市空间格局。并以中心城区为依托,着力提升现代城市功能,完善城市交通综合规划,主动融入区域高速交通干线和枢纽,加快推进重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要素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十一五”期间,常熟城建投入近500亿元,建成区面积扩大了1.8倍,城市化率达65%。常熟现代城市框架正在形成,迈出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坚实步伐。

  同时,常熟还不断调整优化城镇格局,大力推进小城市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不断优化城乡生态环境,使新型城镇成为新一轮发展的重要引擎和载体。去年,城乡一体化示范小区累计开工面积超过260万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1.8万亩,完成疏浚整治河道1790条,关闭“六小一无”企业870家,改造城乡集贸市场88家。

  常熟概况

  常熟市位于江苏东南部,是江苏省辖县级城市,总面积1263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06.72万人,辖9个镇、1个街道。常熟以悠久的人文历史、秀丽的山川景色、丰饶的物产资源享誉江南。同时也是中国综合实力的强县级市,中国大陆经济最强县级市之一,位于中国县域经济、文化、金融、商贸、会展和航运中心的前列。2010年人均GDP突破2万美元。

  金名片

  在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位居“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并列第一名,荣获《福布斯》杂志“2011年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第二名。2011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奖”,全国仅3个城市获此殊荣。同年,在第四届中国绿色发展高层论坛上,常熟又荣获“中国十佳绿色城市”称号。

  记者感言

  常熟有“世上湖山,天下常熟”之说,萧山有被称为西湖“姐妹湖”的湘湖,江南之美在这两座城市得到充分体现。但长熟和萧山之美,都不独在山水风景。

  2005年的全国百强县(市、区)前十强榜单上,常熟和萧山赫然在列。当时,常熟排名第五,萧山第七。七年过去了,这位前辈还是跑在萧山的前头。从2011年的统计数据看,无论是地区生产总值还是财政总收入,常熟的成绩单都非常漂亮。

  与常熟地缘相近、人文相亲的萧山,在今后的发展中如何发挥优势,补上短板?如何加足马力持续发展?常熟的发展轨迹,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借鉴。

  近年来,常熟积极实施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工程,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推动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全面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尤其是该市紧抓“两区两园”资源整合、功能创新、产业规划等功能,使其成为常熟市转型升级的主阵地、集约发展的示范区,可谓高屋建瓴,抓住了常熟产业升级和转型的关键,对提升常熟产业集约化水平,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采访中,种种现象告诉我们,创新已成为常熟未来发展的关键词。正是以自主创新占领竞争制高点,以结构调整提升产业竞争力,以集约集聚培育发展增长极,常熟在面对各种发展瓶颈时,才能走出稳健的步伐,才能始终稳立不败之地。常熟,这个曾经的苏南乡镇工业重要发祥地,如今正成为创新的摇篮。



作者:记者 卢卓琳 首席记者 洪科  编辑:章子林